【转载】姑苏访友

标签:
苏州博友知音情感 |
分类: 友人评介 |
苏州有我一位朋友,没同过学,未共过事,也非一起当过兵。他是我于茫茫人海里投机投缘的博友。身边同学听闻我要去苏州会友,吃惊不小,提醒说:“网上都是假的,别给人骗了。”我没解释,报以微笑算作回答。回顾五年前开博至今,借助网络平台相互交流,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苏州的阿舟就是其中一位。有道是“文如其人”,此话一点不假。我们都是通过彼此的文字,透过文品里折射的人品,认可了对方。我们年龄相仿,爱好相似,性情相近,心下隐隐地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不喜欢深沉和伪饰,我们崇尚的是真诚与方正。彼此都想着早一天能会会面,执壶叙一叙。
旧年春天,阿舟便向我发出邀请,不巧我正在家装,且安庆几位博友来看我,忙得日不暇给。原打算秋天成行,讵料身体染恙计划只得取消。转瞬又是一个年头,我记不清阿舟邀请过多少次了,很为感动,这回再不能辜负朋友的盛情,遂“绑”了战友老毕同行,驾着他的私家车,图个便捷。
暮春时节一天,早
8点一刻启程。路上,我饶有兴味地聊着,告诉战友阿舟是有故事的人。他曾在某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文章频频刊发中央级大报,三次获得人民日报征文竞赛大奖,光环如虹,名气远扬;他担任工会主席期间,刚正不阿疾恶不惧,改制中不惜以自身前程为代价,为维护职工权益与资方对簿公堂,成为轰动一时的全省首例工会主席维权公案,工人日报曾予整版报道;再后来退出江湖漂泊他乡,但他手中的笔始终没有丢,他用惯有敏锐的目光关注民生和社会,撰写了大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时评和纪实作品,尤其是时评,几乎篇篇都被新浪推至博客首页。当地人曾撰文称他人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赞他文字“是惊雷,是厉电,是飓风,是掠行千里的羽翅”。如此行方智圆的君子风范,教我如何不从心底对他肃然起敬!
谈笑不觉间,车已抵达苏州城内,看了看表,11
点50分,好快呀,约400公里的路程,恍若咫尺之距,现代交通的效率与文明已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行前,我在美团网团购了酒店。便按图索骥,找到了十全街,安顿下来。这是我第二次来苏州。上次是2010年夏天,去沪上参加亲戚婚礼回程路过苏州,匆匆一上午,游览了虎丘和沧浪亭,回来写了篇《沧浪亭情思》,当时意兴未尽,就想着以后一定还要多来沐浴姑苏古韵。然而偌大的苏州城,园林古迹遍布,便是十天半月连着看也看不完,所以得有选择,或者相机瞅便,多往姑苏跑几次。阿舟的盛邀正入下怀。
得知我终于如约前往苏州会面,阿舟欣喜万分,路上不停地打来电话问到了哪里,并告诉我已在香雪海酒店预订了晚宴。晚上6
点多,我和战友驱车来到酒店,阿舟早早在酒店门口迎候。握手,问候,欢笑,携着手一同登上电梯。进了一间豪华包厢,里面的客人全都站起来微笑迎接,一声声“欢迎”、一声声“请坐”,令我倍感温暖而亲切。我是何方神圣,竟享如此礼遇?酒杯未端,我分明已为热情场面散发的芬芳所陶醉。阿舟朗声说,今天我和刘总两家欢迎你,陪你喝酒!循着阿舟挨个介绍,我用目光和微笑向他们的家人一一致意。席间,举杯畅饮,推腹畅谈,热烈的场景俨如过节般的热闹,亲人失散复团圆般的欢喜,再往下一步,似乎就差宰杀一只大公鸡,彼此歃血为盟了。这一晚,阿舟和我都喝多了,就像那“海之蓝”,先是酒海里畅畅快快游过了,然后便晕乎乎飞向蓝天之梦了。
阿舟告诉我,他现受聘于好友刘总公司当顾问。刘总安徽人,对阿舟的尊重和对我们同乡人的那份热情溢于言表,席间频频举杯敬酒,并让阿舟陪我们多看看。我想毕竟受聘民企,上班要紧,且又酒喝多了,次日一早,我便破了先前的约定,7
点多就和战友驾车出行了。一个上午,游览了留园、虎丘和拙政园。下午午睡未醒,阿舟驱车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生怕我们又私自溜了,叫醒我们上他的车,呼呼直奔西南40公里的东山风景区看太湖。太湖美,太湖美,环绕东山岛观太湖,亦诗亦画,水墨天成,犹如太虚幻境一般,真是人间少见的大美,绝美。战友感叹说,这是神仙住的地方啊,给我万户诸侯都不要,宁愿搭个茅草棚住在这里!呵呵,是呀,是呀,你看岛上那座堪称江南第一楼的雕花楼,就知道当年富商巨贾何以在此择地营墅了。好风景焕发好心情,晚上,刘总在湖边一家饭店招待我们,临窗望着湖景,吃着湖鲜,那种愉悦真有点神仙味儿呢。
终究不是双休日,阿舟手头有工作,我们不能再打扰了,决定第三天告别赴无锡看灵山去。临别一大早,阿舟冒着蒙蒙细雨从家里赶来,先带我们上街吃早点,然后推荐并引领我们去逛平江路古街。这是苏州最完好的一条历史老街,一条沿河的小街道,保留着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漫步在古街上,向两边小巷张望,忽然就想到戴望舒的《雨巷》,视线里就盼着能逢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款款朝我们走来......
苏州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古典和现代交相辉映,造就了新老苏州极具特色的文明。涉足其秀山丽水,使人不觉有了志清意远之感。
冲着阿舟,冲着古韵,苏州,我还会来看你的。
晓舟编后话:相识纤雨,最初是在江山文学上读到他的《沧浪亭情思》。触景生情悠悠怀古,足见先生知识渊博思维灵动,令我这久居苏州之人自叹不如。继而见到他的博客,很是喜欢,荐给身边的文友们看,都说先生的文字功夫,比我们高出几个档次呢。仰慕,便邀请他来姑苏,一睹他的风采,跟他学点东西。今年暮舂时节,终于把他盼来了。我尽地主之谊是应该的,这年头谁也不缺饭钱,好友赏光赴宴、让我陪游,那是给我面子、给我机会。可惜他行程匆匆,未便多讨教。临别时,我说下次见面时,得在茶楼上泡一天,聊它个天翻地覆。纤雨深以为然:要得!
前一篇:工会该不该参与整“走廊医生”
后一篇:看谁能牛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