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念家乡的乡村年味

(2013-12-25 05:25:39)
标签:

情感

分类: 人在旅途

               怀念家乡的乡村年味

 

长期在小城里生活,过春节品不出多少年味了。节假的天数与“五一”、“十一”相仿,伙食不过是比平时餐桌上多放了几道菜。说到对“过年”的印象,我的记忆会回放到四十多年前。那次在农村“过年”的经历,那种年与非年的反差,才真正体会出什么叫年味。

那年父亲出差省外未能回家过年,母亲带着五个孩子难以脫身,春节看望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义不容辞地落在我这个十岁出头的长孙身上。农历腊月二十五晚上,妈妈把一张10元面值的人民币放进我的内衣口袋,并用针线把袋口密密缝上。这是他们捎给长辈的春节慰向金。

去爷爷家,步行了约10个小时。里程也就三十公里左右,但路非常难走,有的是大河岸边纤夫踏成的羊肠小道,有的是高低不平的田埂,还要过一次渡船。最耽误时间的要数路上遇见狗了,得等后面来了同向而行的成年过路人,才好跟着人家走过去。

    乡下的生活非常清苦。爷爷奶奶早晚吃的是薄薄的大麦糁子粥,中午是南瓜拌玉米糁饭,菜肴便是豆瓣酱油汤。照顾我这宝贝孙子的,是沉在锅底的那一勺“米疙瘩”,吃粥有一只咸鸭蛋,吃饭有一小碗“炖蛋”。奶奶说,等过年就有好东西吃了。
    大年三十这天,爷爷奶奶没下地干活。爷爷到小镇上去办年货,回家后把一副大红对联端正地贴在大门上,然后把一块块红纸条分别贴在茅屋的每个窗户上方,甚至连猪舍、鸡窝上也贴,说是一片“红红火火”。正月初一早晨吃的糯米粉圆子,奶奶年三十中午便开始搓了,问她为什么不晚上做,她说“一年忙到头落个大白手,不吉利,得提前做好”。

    年夜饭果然丰盛无比,有红烧肉、酱烧整鸡蛋、茨菇烧鸡、豆腐卜页,这应该是当年庄户人家全年最好的一顿饭菜了。饭后,爷爷点燃一支香烟,在门前噼里啪啦地放鞭炮,我捂着耳朵跳着笑着,不时央求爷爷让我点一个。那时我们老家还未推行农庄化,一座座低矮的农舍不规则地散落在广袤的田野上,几乎没有什么近邻可言,夜晚死一般的宁静,只有过大年这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把空旷的乡搅出了几分生气
    晚饭后,爷爷用
一张红纸,包一叠“毛币”递给我,说是押岁钱。我乖巧地说了句“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爷爷乐得合不拢嘴。睡前,奶奶把我的棉鞋倒扣在踏板上,说是年夜里会有瘟神从窗户外往里扔沙,若是灌进鞋子里会生病的。

    正月初一到初五,我轮番到本村几位叔公家拜年。平时忙得不见人影的叔叔姑姑们全在家呢,他们穿的破衣服不知藏哪去了,一律新衣新鞋,悠闲地嗑着瓜子。到二叔公家有叔叔教我拉二胡,到三叔公家有小姑姑教我背“老三篇”,到五叔公家有我年纪还小的细叔叔跟我玩“打铜板”。几家“女婿党”通常聚在一起抽香烟甩扑克,姑父们谁赢钱都会塞一枚分我玩。开饭时,他们大人喝酒吹牛,我就筷子像闪电似地夹好菜吃。

    过年还有一件趣事是到处追着“看花船”。花船是村里的文娱演出队。走在前面的是五彩缤纷的纸质花船,里面有个标致的姑娘,扶着竹子扎的花船左右摇晃,旁边还有个男子拿着一根红纸裹着的竹杆在地上捣捣戳戳,说是在撑船。花船后面是敲锣打鼓的、吹笛子拉二胡的以及演员一人马。

    村里的俊男靓女几乎全集中在这里了,他们一路走来一路打情骂俏,十几个跟我一般大的小屁孩在前后奔跑瞎起哄。“花船”分别到本村军烈属家登门慰问演出 ,我就像跟屁虫似地一路跟着,有时也能得到主家一点糖果或瓜子挺开心

    这样的快活日子只过了五天,正月初六农民们便换上破旧衣服下田干活去了,我也在爷爷的护送下跳跳蹦蹦走在的路上,继续完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神圣使命

 

               本文被新浪网选用在草根名博首页                         博乐:梅蕊凝香

  怀念家乡的乡村年味

     

网友互动

      大丰之声网美女编辑王兰梅精彩点评:以前过年很有意思。现在过年,除了打牌还是打牌,平时都跟过年一样,想吃什么买什么,想穿什么买什么,少了一份期待、一份乐趣……

    安徽才女竹枝雪赋诗留评论当今年味:时代不同了,年味都一样。工农商学兵,春节讲时尚。问候用手机,请客进包厢。驱车去拜年,不把时间浪。匆匆返家路,原是急上网。即使有留宿,也是为麻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