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道勤为径
张丰
今年6月9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现场短新闻,报道江苏大丰市大中商场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徐桂英的最新事迹。9月2日,《人民日报》公布评选结果,这篇题为《徐劳模为啥摆地摊》的新闻作品,荣获全国现场短新闻征文竞赛一等奖。一个月后的10月5日,大丰市又一篇报道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万担村”喜售新棉》。
这两篇颇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不是出自名报记者之手,而是一名普通的业余通讯员采写的。他就是大丰市供销合作总社宣传干部周亚峰。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他。交谈中,周亚峰戏称自己名字中有个“亚”字,也许命中注定这半辈子事事总比人差一截。生活坎坷,工作中也有一些不顺心的事,但没有改变他对事业执着追求。他不善言辞,相貌平平,但他思维敏捷,写的文章玲珑别致,颇有一股秀气。阅览他的采访笔记和发表的稿件,可见他的思路脉搏和写作功力。他善于从看似平凡的人和事中,提炼出与时代要求合拍的主题;他能把一些看似简单、枯燥的事迹、数据,通过谋篇布局,写得十分传神、耐人寻味。无怪乎10多年来,周亚峰每年都有百余篇稿件被县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并多次在全国获奖。
学科之间是互为渗透的。周亚峰从事的工作是应用文、新闻写作,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增色,还经常练习其他体裁的文章。他写的散文,笔调清新意境深远,曾刊于多家报刊。他的杂文,一语中的说理透彻,深受行家好评。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仅有高中文化的基层干部写的论文,竟然多次出现在高等院校的学报上。涉笔多种文体,增强了驾驭文字的能力。他的新闻作品,给人的印象是短、新、活、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周亚峰取“晓舟”为笔名,也许正是表明他以苦作舟,不断在学海上拼搏遨游的志向和心迹。在他的书柜、案头、床前,几乎都是有关写作方法的书籍。市供销系统的车间、店堂,农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有他奔波的足迹。为捕捉新闻线索,增强作品现场感和深度,他经常连续几天“泡”在企业采访。为写好《徐劳模为啥摆地摊》一文,他跟着劳模摆地摊,四易其稿,直到满意为止。他的爱人告诉我们,亚峰习惯于夜深人静时写作,写到深夜、写到天亮是常有的事。为了工作,他节衣缩食,在住所订阅了3种报刊、安装了电话、购买了寻呼机。环顾周亚峰租住的宿舍,没有一件称得上高档家电、家具,唯一胜过别人的财富,是那一本本浸满汗水的作品获奖证书、上级党委和宣传部门历年颁发的奖状。
亚峰姓“周”,连去年向单位领导立下的军令状中也有六个“周”:确保全系统报刊周周有名、电视周周有影、电台周周有声。他没有戏言,从用稿总量上看,至9月底就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除此以外,他还负责编印《大丰供销信息报》,采访、编稿、划版、校对,全是一个人干。
尽管硕果累累,但周亚峰从不张扬,因而在大丰市人们对周亚峰了解不多,可他的文章流传甚广,在外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作协等新闻单位、学术机构,每年都致函邀请他参加研讨会。去年10月,他应邀到省供销社系统通讯员培训班上授课。
周亚峰就是这样不甘心亚于别人,在充满艰辛的新闻写作道路上,以勤为径,向着事业的高峰奋力攀登。
原载《新闻世界》199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