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建水往蒙自方向走上十几公里,有个古老的村落——团山村。
据说,团山村原住民为彝族人,后有张氏人家从江西迁徙至此,繁衍生息,门丁兴旺,渐渐占了主导,彝族人家所剩无几。
团山村居半山腰围山而建,现居住着二百多户人家,以张姓为主。
张氏前辈在个旧经营锡矿发迹,遂在家乡置办田产,修建豪宅,以光宗耀祖,辉耀门庭。至今,村子里仍保留着20余座原汁原味的清代民居建筑,古朴、精巧,刻录着历史的厚重。2005年团山民居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村寨大门
张家花园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民居,形制规整、外雅内秀,凸显滇南民居典型特征。
挑檐的门楼
古朴的楼和雅致的门
布置了偌大水池的庭院
巷径通幽
画栋雕梁,引来燕子栖息
这几扇雕琢的木门价值千金。据说,当时房主按雕下来的木料重量给工匠付费,等木等金。
留存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基本类同,大门、照壁、青瓦、白墙。
正房和侧厅都是二层小楼。

安详的老人
三寸金莲的老太。
老人家旁边的纸盒里堆着精致的绣品,价钱不贵,匆匆的没大理会。出村的路上一直在议论老太太的端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老太太出身大户,一手好女红且从不外传,那些绣品都是她亲手绣就。没买上几件,妻后悔不迭。
荒弃的老屋
硕果仅存的彝人民居
村人集会的广场,类似丽江的四方街
东寨门
曾经的学堂
不知是先有了学堂,教化着莘莘学子,还是因有文人积德乡里,兴办了教育,总之,这里文人之居、雅士之所随处可见。
举人府
秀才第
司马第
旌表的皇恩府,先人曾官居四品
栽满鲜花的院落,使得百年老宅平添了几分灵气。

厅堂,待客和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地上铺着厚厚的松毛,一家人围坐在松毛上吃团年饭,是当地经久沿袭的习俗。
精美的窗棂
乡亲们称这家主人为张老师。张老师70岁左右的模样,曾是建水一中的书记,退休回乡,利用老宅办起了农家乐。因地处偏僻,游人不多,收入有限,囊中羞涩,很难维持老宅的维护、修缮,只好独守残楼,任其日晒霜打、风蚀雨浸。
闲聊中建议张老师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争取政府的修缮拨款。张老师面露无奈,曾多次提请,答复是:私人权属,政府无法拨款。
无语。
从有形资产角度讲,房产确是张家私有,但从无形的文化内涵上看,它却是民族的。
可以在一些杜撰出来的地方斥巨资修庙、立佛,搞一些俗不可耐的仿古赝品,为什么不能筹点款、立上项,维护这些原生的真迹?
赝品再金碧也不是文化,真迹再黯淡却承载着历史。
出团山村不远有座古桥——双龙桥。桥拱十七孔,横跨泸江河与塌冲河交汇处,清乾隆年间始建三孔,道光十九年续建十四孔,雁齿蝉联,浑然一体。
青石、古树、楼阁、老人。静谧中仿佛听到了历史的铿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