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C君
(2009-12-09 00:02:14)
标签:
偶像日记少年得志成长逻辑价值判断 |
分类: 人物 |
C君曾经是我的偶像。小学的时候,天津的主流报纸曾用一整版的篇幅刊登过他的日记。
名字铅印在报上,进入千家万户,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实乃可望而不可及,我料定C君会不同凡响。
小升初,我俩考上了同一所中学,分在了同一个班,为此,深感自豪。
妈妈比我还要高兴,“近朱者赤”,她坚信这条古训。
同学两年,C君没有想象的那样耀眼,平常、低调,淹没在同学之中。
我对C君却始终另眼相看,或许是他的铅印名字先入为主,或许是他那轩昂的气宇,铮铮的个性。
随后,文革、下乡,同学们各奔东西。我和C君去了冀中地区相邻的两个县,虽然仅相距40公里,但从未联系走动过。
七十年代中后期,大部分同学都回了城,经常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神侃。没见过C君,也基本没有他的消息。
而立之后,同学们大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男人是群居动物,有了闲暇便找各种名堂往一起凑。开始五、六个人,在我家;后来十来个人,还在我家;再后来人越聚越多,索性到饭店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同学会。
一年又一年,人越聚越多,大年初四的同学会成了我们雷打不动的节日。
风风雨雨,岁月蹉跎,七彩人生,五行八作。当初的莘莘学子,现在有的经商、有的从政、有的教书、有的赋闲,有搞技术的,有做业务的,有风风光光的,有平平淡淡的,还有的已决绝人世,撒手人寰。
一直未见C君。听说他插队不久就当了兵,后来复原回到曾经插队的那个县,现定居在冀中的一个小城,是企业的工会干事。
我总会用同窗时的印象摹描同学的人生轨迹。有对的,感叹“三岁看到老”;有错的,自忖“人生百态,变幻莫测”;但C君的境况是我万万想不到的。在我眼里,C君是我们班最具领导天赋的同学之一,怎会偏居一隅,平淡一生?
去年同学会C君参加了,大家像发现出土文物一样兴奋。C君却很安于,很平静。
C君的父母离休后安居北京,恰巧与我隔街相邻,女儿工作也在北京,C君免不了奔波于京冀之间,我俩的交往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通通电话,发发短信,偶尔还能聚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
今年中秋C君来京,约我晚饭后在我家门口的小花园赏月谈天。
话题围绕着C君,与往常在同学间扮演的角色不同,那天我是个安静的倾听者。
“少年得志,实乃人生之大不幸。”C君慨然。
我很诧异。风华少年,初涉人生,即得到社会的肯定,应该有助于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信心十足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一直这么认为。
“总觉得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我,时时谨慎,事事小心,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老师怎么想、同学怎么看,社会怎么评价。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笼罩在自己投射的阴影中。”
似乎理解,但殊途的成长经历却无法感同身受。我还是为C君未能轰轰烈烈而惋惜。
“我现在很好,退下来了,但生活很充实。近几年,融入了一个圈子,自学了外语和计算机,目前已达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水平。”他讲了许多关于网络,关于信息,关于自动化的念头、设想、规划。
炯炯的双眼,坦然、淡定的神态,透着从骨子里渗出的未被岁月风化的执着和坚毅。
C君颠覆了一般的成长逻辑,颠覆了世俗的价值判断,却暗中契合了我对他本初的料想。
尽管未曾轰轰烈烈,但依然不同凡响。
不是做给别人,而是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