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年纪小
(2009-09-09 22:37:33)
标签:
同学年纪情感 |
分类: 思绪飘飘 |
苏和我个头差不多,比我高一点点儿;年纪差不多,比我小三个月。我们是中学的同班同学,同住一院,上学时天天一起走。
我爱吃豆。课间两人跑到校门口,买了日本豆吃。你抓几颗,我抓几颗,没吃完,放在她兜里。上体育课,测仰卧起坐,我们俩一组,她按我的脚,我做;我按她的脚,她做。她做时,每做起一次,豆豆就跑出来几颗,在垫子上乱滚。她边做边抓豆,抓完再放兜里,她再做,豆再滚。我急得喊:别拣了快做吧。可是不拣不行啊,滚在垫子上也没法做啊。结果我一手按脚一手抓豆,她每做起一次抓一次豆——即使这样,还测得了100分——我们那时坚强的腹肌啊。
那时我们中午都是带饭的。我的是爸爸做好了、装好饭盒、提上就走;她的,是自己做。有天早上找她上学,她正在厨房急着炒菜,我这叫一个佩服啊。看着碧绿碧绿的新出锅的小油菜,忍不住尝上一口——啊,没味儿?苏也赶快尝了一口,哟,一着急,放忘盐了。
有天出门晚了,为省时间少走路,她引着我从后门一个被人掰宽了的铁栅栏往外钻。唉,不知谁那么坏,在铁栅栏上涂了层明油,黏糊糊的粘了一身。没法子,赶紧又跑回家换衣服,这下时间更紧张了,两个人一起往学校狂奔啊。
我不爱热闹,尤其不喜欢凑婚礼的热闹,但是做过唯一一次伴娘,就是为苏。
高考前几天,苏发烧,结果发挥不好,进了令人泄气的学校和提不起什么精神的专业。大学毕业没两年吧,她要嫁人了,让我很惊讶。因为她学习时刻苦,工作时努力,生活上也很自立,应该是个挺事业型的人。而她的先生,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地方,很朴实、很敦厚,年纪也长她不少,听说是个马上要留美的硕士。她的早早出嫁,就是为了能出国伴读。她家里欢天喜地地张罗,还邀我做伴娘。我是什么都不懂,反正她姐姐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有句话,让我动容,来自苏的父亲。他拉着女儿的手,一直走到她先生面前,把苏的手放到他手里,学究般的,操着南方口音,一字一顿地对他说:先生,从今天起,我把我的女儿交给你了,你能善待她吗?
苏的先生红了脸,连声说:能,能,能。
现在,苏从大洋彼岸归国探亲,老公博士后,她硕士。一双儿女,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去年生完老二的缘故,加上回国来天天与朋友聚会,苏变得圆胖了一些,但气色很好,满面红光,很饱满的样子。给我看她的照片,在美国的大房子;大女儿的成长;小儿子的出生。背景通常是非常干净、漂亮的路边或园子,是秋天,火红的树,灿黄的树,干净,安静,纯净。
她现在定居在中西部的克利夫兰,相对于繁华区,那里人比较少,生活成本也低些。她说,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在美国,有些地方也很累,需要打拼,特别是在中国人、台湾人、日本人开的公司里,而美国人的好许多,比较人性化。她感慨回国后,看到周边的朋友都很忙,总在打手机、接电话、谈公事,显得节奏很快,很累。而她那里,节奏不快,很生活。最让我羡慕的是,她每天驾车从家去公司,要穿过一个高档的高尔夫球场,还有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会有小鹿蹦跳而过。路边景色很美,空气清新。
当我们拿出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可能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拥有完全不同的际遇。希望苏在那边,继续快乐地生活,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