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古道老街周边文物暴走游记

标签:
转载 |
石景山区位于京城主城区西部,永定河东岸,长安街延长线最西侧,交通便利,京城最早地铁一号线直到石景山区城区苹果园站。石景山区可谓京城辖区最小的县区行政区域,东西南北也许不超过十公里,南几公里莲石路南为丰台区,西几公里永定河西岸为门头沟区,东几公里玉泉路、五棵松就是海淀区,北面紧邻山丘地带,翻过著名景区八大处就是海淀区香山等地了。可以想象石景山区有多大了,当时建立石景山区,也许也就是考虑首钢了,首钢把石景山区基本占满了,而首钢主厂区内有座小山,还有许多文物,小山就叫石景山,以此小山命名区名了。
石景山区太小了,体力可以、爱好徒步的人可以在城区走走,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许就能把你感兴趣的地方转完,这次坐地铁到苹果园后,就到主城北缘后街模式口老区古道走走,来个暴走观赏古风文物吧。
走出苹果园地铁站,有南北出口,西侧有绿地公园,沿南北大街一直向北几百米,向西几百米,走个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城北模式口老街的东口了。
石景山城区真的不大,也是除了首钢、军队大院、学校,首钢楼宇,城西北有些开发区外,好像像样的商业区很少。不过,石景山区虽小,还是有些文物遗存的,较有名的法海寺、承恩寺、太监田义墓等,还有些散落的,如八宝山喇嘛塔、双泉寺、四方塔等,而重要的一些文物都在模式口古道附近或临山地带。
模式口大街东西长2、3公里,处于坡地,临山很近,居民杂院众多,也许如此特点,过去没得到开发,保留了过去的特点。大街西口就到了高井、石担路,再往西就是109国道进入西山地区了,现在政府正在改造模式口大街,意在恢复古风,加强文物保护。
从东口走进模式口,路本不宽,正在道巷施工,挖槽布线,通行困难,两旁低矮民房很多,但真正的明清民国老房并不多见。
中街、北街往北进山就是法海寺了,而在街口就是非常有名的承恩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很有特点,寺门内两侧有高耸的石砌高楼,不过还是老样子,闭门谢客,不知何何年马月对民众开放,露出真面目。
往西有过街楼遗址,基本遗存都没有了,属于区级文保。有些老宅子修复一新,缺点古味,还做了管理单位,有处关帝庙,修复了,尚未开放。
再往西临近西口,有处北京市文保,那是太监墓,太监或称宦官博物馆,别看太监墓,那里可是文物古香,古墓、石雕、石刻、墓园相当的有规模,保存的也很好很值得一看。
模式口大街文物不少,就是好像还未系统串联起来满足人们的口味,路标、介绍、宣传还缺乏点什么,中西段已修复的古街、民房很清静,好像缺乏利用,不知以后会否变化。
从北街、模式口街中段向北,向山边走去,过引水渠,山坡下有处现代建筑,是处博物馆,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博物馆建立在翠微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上,主要宣传冰川知识、地质地貌、远古生物、地球环保等科普教育等内容,主要有冰川山体遗迹、化石、硅化木、远古生物等标本陈列。遗迹馆是地质科普基地,作为地质遗迹也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之所以称为四柏一孔桥,顾名思义,小桥四角桥面桥墩处滋生出四棵有年头的侧柏,很是对称,桥洞单孔拱桥,所以称四柏一孔桥。小桥建于何时已经无考了,明、清、民国早期都有可能,不过关于小桥建于明代有很多美丽传说,令人遐想。
小桥估计旧时是通往法海寺的必经之路,四柏护桥,桥下奇石上还有许多石刻,慎独、听风还有一些认不清的隶篆石刻,使小桥生辉,怪不得小桥为石景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往山上走,有防火道,登高远望,法海寺、永济寺等在山坡密林中忽隐忽现,石景山整个城区就在山脚下,本想绕山而行,山那边还有双泉寺,可惜无路可通,沿路返回,法海寺西侧山坡上有处古墓,荆棘围挡难于近观,不知为何,估计太监墓的可能性大。
走的够远、够多了,也有明显饿意了。看得出石景山临山地区、模式口老街文物不少,值得一来。走街串巷,返回苹果园地铁站,一路靠双脚双腿,有些累意,毕竟暴走了近20公里,在微信好友当天行走中名列前方。累了、饿了,慰劳一下自己,来玩卤煮、小菜,很舒坦的感受。那真是“闲步大地三十里,滴水未进满腹空,好在风光秀可餐,画饼充饥度时坚,钱到用时不能用,粪土不如空纸张,好在处处人间火,饮酒小食满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