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感是怎么被激发出来的

(2018-12-14 14:50:27)
标签:

教育

分类: 反思论文

 

一个艺术家无论多么出色,留给世间间的经典作品,也就那么几件。因为少,所以珍贵,所以能称为经典。

陆游曾在《剑南诗稿·文章里写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个作家,写作功底再深厚,也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写出得意的作品。

好的作品,一定是上天赐予的礼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稍纵即逝的灵感,所谓可遇不可求”。

王羲之一生写过很多书法作品,唯有《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除了王羲之扎实的书写动功底之外,环境优雅、高朋满座这些外在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在教学《月光曲》的时候,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哪些因素,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月光曲》的学习之旅。

 

 

经过自主阅读,学生寻找到如下一些句子:

 

1.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2.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5.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学生谈完自己的体会后,我进行总结提炼,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清幽的月光。这首曲子的题目就叫《月光曲》。顾名思义,这首曲子与月光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当时的情境是:莱茵河畔、幽静的小路、清冽的月光。只有在当时幽美的情境下,才会创作出这样的曲子。不难想象,《月光曲》中至少会有一些片段的旋律是温婉的,轻柔的,如同深秋的月光一样柔美。

 

2、贫穷的兄妹。住着低矮的茅屋,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靠着做皮鞋维持家人的生活,妹妹还是个盲人,所有的信息都明确地告我我们:这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但是,贫穷的生活,依然不能阻挡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贝多芬有一句名言:我的艺术,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对穷人的同情和热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3. 难得的知音。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心里会微微一颤;听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的赞美更是让他万分激动——弹嘚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无意中遇到自己的知音,怎么不令人感到激动呢?因此,他弹完一曲后,再弹一曲。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贝多芬内心的情感也在逐渐升温:

 

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是自己的曲子,他会觉得意外;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非常同情;看到兄妹俩的样子,他更加怜悯;听了盲姑娘的赞美,他万分激动。

 

于是创作的激情,如同初升的朝阳,喷薄而出,优美的旋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月光曲》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月光曲》这篇文章,记录的是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也是在呈现他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这首曲子,承载了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月光的喜爱,对穷人的怜悯,对知音的感激……

 

走出课堂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上好语文课,也需要灵感。那么,激发我们上课灵感的因素,有哪些呢?我想,和《月光曲》里面描写的情境,非常相似。

 

1、环境。自然环境,就是教室里所有的一切,包括地板、墙壁、顶棚、照明、课桌椅、窗帘……保底的要求是,教室干净整洁。乱七八糟的东西,会让你的心情也一起变得糟糕起来。有时候,需要把窗帘遮掩一部分,有时候需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有时候则需要把桌椅拼成需要的形状……

 

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如果还有人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开口说第一句话;如果教室里还没有安静下来,就在教室门口站一会儿。要建立课堂上基本的规矩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让学生感受到,你是有底线的,你所做的事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情感。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你就是这门学科的代言人。你要近乎执拗地认为,你所教的学科,是最重要的学科,没有之一。哪怕你上的是音乐课,也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在一定程度上讲,比语文数学重要得多。贝多芬在弹琴的时候,一定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只有把自己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还要热爱学生。在课堂上,要敞开胸怀,无限接纳每一个孩子。记住:任何一场革命成功的秘密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上课也一样,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表现较差,我们鼓励;表现一般,我们提升;表现优秀,我们赞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吸引过来。课堂,永远都不应该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3、知音。教学相长,优秀的教师,遇到优秀的学生,往往会激发出自己的灵感。许多老师到名校上课,都会超水平发挥,原因就在这里。贝多芬如果没有遇到自己的知音,肯定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来。如果遇到天赋异稟的孩子,请不要忘记你饱含深情的目光,怒要吝惜你极尽之美的赞誉。你要感激,他们的表现,成就了你课堂的精彩。

 

如果你的课堂上,暂时还找不自己的知音。也不要悲观,不要着急。把那些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给他们开开小灶,教他们怎么读书,怎么思考,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把他们培养成你想要的样子。这些孩子,就是黑暗角落里的微光,他们会一点一点地点亮身边的人,最终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态。

 

如果你经常谈谈:辛辛苦苦备出来的课,却总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那就试着改变班级的课堂生态吧!适宜的土壤,才能让庄家茁壮生长;良好的课堂生态,才能激发你的教学灵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