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2011-06-28 17:47:02)
标签:

教育

分类: 反思论文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老师们评价一节成功的课例,往往少不了这样的描述:“教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会学生如何学习”……看来,在老师们的心目中,“方法”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既有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计。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可是人们恰巧忽略了一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一条鱼,都要通过辛苦的劳动和付出才能获得。换句话说,无论你具有多好的技术,如果不附诸于行动,照样饿肚子。

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代的私塾教育,是重“渔”还是重“鱼”?有人会说,让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和方法,不就是“渔”吗?可换个角度看,死记硬背下来的一篇篇文章,不就是“鱼”吗?试想:如果“渔”真的那么重要的话,先生应该引导孩子去寻找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研究更高明的背诵技巧和规律,而不是一个劲地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从这个意义上讲,先生看中的,不就是“鱼”吗?用一句很诙谐的话来讲,那就是: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过分看中“渔”,我们就犯了方法主义的错误。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把“渔”的价值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企图找到一条费力小而收益大的路径。各种教育理念日新月异,各种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可不争得事实是,学生获得的“鱼”却越来越少。道理很简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某些方面的加强,必然导致某些方面的削减。现在,我们不得不回到源点找原因。许多专家、学者不谋而合地提及一个观点: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什么是“知识”,怎么教育是“方法”。在不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的情况下,讨论怎么教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知道,“渔”就那么几条,而“鱼”却无穷尽也。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学习方法不就是那么一些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把有限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有多大的意义呢?举个例子,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就那么几种:1、拆分、组合法;2、联系上下文法;3、同义词替换法。一、二年级在讲,五六年级也在讲,甚至初中还要讲,有价值么?学生能不能掌握是一回事,掌握了方法就能学得好么?不一定,方法学得再多,如果没有落实到训练上,一切都等于零。方法不在多,而贵在坚持。有些老教师,教学理念不见得新,教学方法不见得活,但很有实效性,学生学得很扎实。换一个角度看,是不是方法越多越好呢?也不一定。多则惑,少则明!有时候,方法多了,反而会分散精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能有什么显著的效果呢?

“先解决生存问题,还是先谋求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我想,还是应该先解决“鱼”的问题。在获得“鱼”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渔”。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在幼雏时期,大都不具有捕食的本领,需要“父母”的喂养。随着体格的强健,逐步学会觅食的本领。在它们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之前,“父母”必须担负起喂养它们的责任。做教师的,也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学生还不具有自学能力的时候,教师就要把知识教给孩子,等他们具有自学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时候,再逐步放手。小学生是缺乏自控能力和自觉性的,如果我们只是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让他们去主动获取知识,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要指望寻求理想的方法,让孩子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其间都浸透了教师和父母的辛劳。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能力需要培养,但不要企图一蹴而就,更不要奢望一劳永逸。我们要着眼于“渔”,更要着手于“鱼”,在解决学生的“温饱”问题的前提下,兼顾能力的发展。俗话讲,隔夜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实实在在让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是语 文老师的本分。

“鱼”具有普适性,而“渔”具有选择性。任何一个人,知识人人需要,但方法因人而异。例如,熟读成诵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个记忆力特别差的孩子来讲,就不是一种好办法。我们要牢记,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适合步是和自己。最适切的方法,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另外,任何一门学科,也会有自身的特质。数学需要举一反三,教师讲解一道习题后,让学生通过大量同类的题目联系,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语文需要举三反一,需要大量的积累,通过自省和内华,厚积而薄发。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应该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一定程度上讲,鱼和“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幼体在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营养后,茁壮成长,当具有一定的力量时,自然就拥有了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如,一个孩子在认识了大量生字之后,就具有了阅读的能力;在积累了大量的词语之后,就有了写话的能力。千万不要把二者割裂开来。

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