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的故事角度是新颖的,这是该片区别于同类电影的最大不同之处,因为本片在临近新中国成立的那个特殊的时期,电影没有通过一次波澜壮阔的大事件来反映当时的具体情况,反而聚焦大事件背后的故事。有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部电影描述的就是这个“东风”。
回望70年前,中共中央在香山短短半年时间,经历了伟大的决胜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勾画新中国的蓝图,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只有决胜前夜的风云际会,才有后来全世界瞩目的新中国成立。所以《决胜时刻》选择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也决定了本片的与众不同之处:
是以时代大环境为背景,以小人物为视角,到大人物的一举一动,通过生活化的笔触,利用娴熟的电影语言,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从而造就真实的“接地气”质感。这是《决胜时刻》的核心要素。而电影并没有专注会议过程,而是突出当时历史环境,促成这次风云际会的前因后果。该片此基调下,围绕三大特质,循序渐进,逐步探究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献礼电影顿时生动起来,同时亦让人热血澎湃。
从开场从我党领导人进北平,入驻香山开始,到以张治中为代表的谈判团队来到北平谈判,再到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陈有富带领警卫团用赤子之心保卫领袖,电影用了前20分钟,将宏观背景和主要角色刻画入深。这是本片的第一大特质,也是最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人设的侧写,《决胜时刻》从细节入手,将片中角色的特征渲染的淋漓极致。
比如毛主席与战友、家人、警卫员、小战士的日常生活的细腻展现,既让人心暖、情涌,又让人震撼、感佩。电影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特征,尤其是在主席的人物塑造上,从严明军纪的领导人,到平易近人的父亲,这些极具生活化的桥段,平凡而又真实。
从与小战士“拉钩” 互通书信,到陪女儿“捕鸟”时慈父形象,以及去梨园听戏,亲自拜会梅兰芳,再到亲自来到大街上与老百姓拉家常、吃便饭等细节刻画,素朴、平实却又鲜活、饱满得让人感动与感佩。唐国强老师再次饰演主席,这次通过大量细节描写,演出了角色的层次感、饱满度、丰实性,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全新的毛主席形象。
而警卫员陈有富为代表的角色,作为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则是本片的另一个特色,及宏大叙事下的个性表达,也决定了该片群戏的特征。
无论是在主席身边一丝不苟的陈有富,还是用清亮的嗓音赞颂民族新生的播音员孟予,他们在大环境下的人设,以及两人的互动,让观众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中,他们生动的形象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不要忘了那位小战士的故事,从主席身边亲赴战场,以他的视角来见证时代的更迭,那个噩梦代表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他的故事亦让人心暖神醉。
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加入了全新的平凡英雄的视角,把他们的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巧妙的结合起来,更多从他们的角度去展现“决胜”这个词,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最后,是主题的生动反映。
导演黄建新的作为国内著名电影导演,其电影感非常出色,尤其是在电影色调的运用上,北平的暖色彩对比于南京的冷色调,大环境下南北差异感一目了然,更暗喻了历史的选择。最再加上宏大的战争场面特效以及现代化的配乐,更突出了风云际会对于人民的意义,以及来自他们的最真实的选择!
影凭借这样平易近人的特质,无论从娱乐角度还是主题深度,都与当年青年观众建立了相应情感联系,让观众更加了解那段珍贵往事的重大意义。就像电影结尾,修复的开国大典历史镜头,仿佛时空穿越,斗转星移,怎能不让人热血激情。
这样的电影,拥有一颗敬畏之心,伟人的魅力、英雄的魅力、历史的魅力以及电影的魅力,在本片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影有着丰富的情感,有历史人物的抉择,也有普通人物的奉献和牺牲,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就是我们中国的根,因为任何伟大的抉择,都是起源于平凡,在不断磨合中完善,这是符合历史进程。相信可以为世世代代的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