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儿童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花儿与歌声》里,我却被这群孩子们故事深深所吸引,以及他们的声音深深所陶醉。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因其题材的缘故,并不是主流。而且在以商业为主的华语电影市场上,像是这种将目光投向农村的作品几乎属于活化石,但片子质量还是OK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部展现留守儿童的电影,不像其余主旋律歌颂电影那样,拍成样板戏,《花儿与歌声》是一部拥有扎实的故事基础,鲜明的人物刻画,情节处理得到的电影,是这个题材之内,电影发挥的最大限度了。
该片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聚焦国内特殊儿童群体,故事其实很简单,电影讲述了负气出走寻找父亲佑的范大强偶遇一名小盲女吧带她回家乡认作妹妹,陪伴她走进校园,并在支教老师高虹的帮助下,盲妹妹发挥音乐天赋,最终迎来人生新希望的暖心故事。乍一看本片乃是传统的儿童电影故事模式,但看过电影之后再来审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没错,本片在内地儿童电影的基础上,剥离的相应的意识态度和视角,而将视角真正回归到儿童之上。也就是说,比起国内很多以成年人视角去教育儿童、或者歌颂儿童的电影,本片则是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以体验式关怀代替了教育式引导,引领众多观众走入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做得好处,就是将最单纯本真的故事带回了电影,以童真的视角反衬现实的庞杂。小小年纪就颇有担当的哥哥范大强,让人看到了属于山村孩子的真善美......眼盲却内心积极乐观的小女孩心明,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虽然眼前是一片黑暗,却也用梦想给自己点起了一盏明灯。
可见电影的背景和人设令人唏嘘,但该片却通过这群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天籁般的歌声,在现实的基调中注入温情,在朴素的讲述中饱含深情。就像小女孩的故事,虽然有音乐的陪伴、哥哥的陪伴、老师同学的陪伴,但她最缺少的就是一个家庭,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体会到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们的心酸。小盲女范心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过程,便是她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触,将一点点积蓄的感情悄无声息的渗入观众心田。
所以,这部《花儿与歌声》,才会被称为现实主义儿童电影,直面远离父母的乡村留守儿童生活处境,走进他们的心田,难能可贵,在国内屈指可数。
电影并没有抨击现实,也并非是歌颂事迹,电影敏锐注意到留守儿童群体,并不回避时代问题,但采用的是正面表达,挖掘儿童身上的光明与美好,让观众看到的也不是灰暗破损的一面,而是充满对生命的尊重,那一首首来自于古诗的歌声,唱出的是爱和尊严。
此外,电影也抛出一个问题,人们都去大城市奋斗了,谁来为农村奋斗,谁来照顾这群“没有家”的孩子。所以电影中有了一位城市来的女孩,他是作为支教老师,这个角色的出现,从她身上反衬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故事中落后的农村经济与开场高楼林立成为鲜明的对比,而留守儿童们的单纯和天籁之音,在电影中角色身上展现的疑惑、迷茫,到为梦想的奋斗,就像老师所言,你们学好知识将来可以走出去,但并不意味着走出去不回来了,而是让你们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如此主题,在这样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里,令该片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兼具。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不管生活多么贫困,精神人格上依然高贵,感人至深。故事情节虽无大起大落,但生动有趣,通过一个个小感动层层递进,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孩子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感受到了温暖,如花儿一般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