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飞驰人生》让赛车再飞一会

(2019-02-07 00:04:13)

 韩寒变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个曾经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热血少年,在当了父亲之后,内心也开始柔软了,但唯一没有变得,便是韩寒作为导演,在《飞驰人生》片尾,也打出了这样一句字幕,“献给所热爱的一切”。

 

 

 

 

 

以前在意胜败,如今在意输赢;胜败是与对手,输赢是与自己。

 

 

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激烈的赛车,让我们感受到了热爱所带来的震撼与不朽,同样,也正是这种激烈的对抗,才让我们每一个观众从影片里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梦想是什么?是坚持不懈,是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只有你全身心的投入,才会明白这一行字所蕴藏的无限力量,让人看到之后都会不经意间的触动,也会激发出内心深入的那股子热情,无比动容之后,是热血难凉的少年感。

 

 

 

 

 

 

毕竟人到中年并不可怕,但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

 

 

话说一个不会开赛车的作家不是好导演,这句话放在韩寒身上十分适用。韩寒的电影,从内容上大都兼具导演、作家与赛车的元素,从《后会无期》开始到《乘风破浪》无不如此,作为一个当年喜欢韩寒文学的“过来人”,对韩寒从文学到影像的过度是非常了解的。那些关于80后的茫然与彷徨,颓废与希望,容纳在不同风格不同内核的故事之中,而烘托这一切的,就是韩寒那运用到非常纯熟的冷幽默。

 

 

 

 

从《后会无期》中的冯绍峰到《乘风破浪》中的彭于晏,中二少年的耿直和热血,换来的是大量反衬式的幽默,和则伴我同行,散则后会无期。在电影大量笑料和情怀辅佐的情况下,少年时代是令人神往的,但也是残酷的,这是成长必经的代价。

 

 

但韩寒并没有一味的悲观,因为两部电影还有陈柏霖与邓超这样的“明白人”,负责给他们泼冷水。如果说中二少年们是笑料的发起者,那么这些“明白人”就是揭开幽默包袱的人,二者合一,才是“寒式幽默”的精髓所在。

 

 

 

 

这部《飞驰人生》中,大量反衬式的幽默以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沈腾饰演的张驰,则是一往直前的中二中年,揭开幽默包袱的,是除他以往的所有角色,或者说,是生活。以往作品中,中二少年是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那一个,总会被以陈柏霖、冯绍峰为首的“过来人”diss,但在本片中,所有人都随波逐流,唯独与生活对抗的,只剩下张驰自己。

 

 

这样的幽默,就代表了一种状态,不仅仅是80后,而是一个族群,用梦想麻痹自己,却又现实中挣扎,一趟旅程,谈不上颠覆人生,却能改变状态。

 

 

 

 

开大排档的快车手、重新考驾照的老司机,再加上求赞助的大写logo,废车场收废品的过往,沈腾英姿飒爽的青春风和他中年啤酒肚,这样的设定,充满了韩寒电影这样又接地气又具脑洞的设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幽默笑料,自然也会再度成为电影最大的亮点。作为一位从文学时代就追韩寒作品的观众来说,“寒式幽默”从未令人失望过。

 

 

在激烈、燃炸的赛车比赛后,以如此结局收尾,令人无比动容。这也是向梦想致敬!沈腾饰演的张驰,面对没钱没车没队友的窘境,没有放弃和退缩,而是选择挑战年轻一代的赛车天才,重新出发去追寻自己的赛车梦——你有过如此窘境吗?你有过如此执着吗?

 

 

 

 

因为热爱,所以梦想才能坚持、所以梦想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得以走向成功。张驰作为过气车神,为了再次站在巴音布鲁克的赛道上,经历了无比艰难的复出之路——影片把目光投向“中年人的热血”,对“坚持自己的梦想”又多一层新的诠释……

 

 

其实真正的喜剧,并不只是一味搞怪欢笑,其真正的内核是悲剧,欢笑之后还有感触沉淀和思考,才能引起大家心底的共鸣,《飞驰人生》里的兄弟情和中年男人对梦想的追逐令人十分动容。现在很多人会觉得“谈梦想”、“谈热爱”会很俗气,但即使刻意回避,梦想和热爱依然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游荡,只是这个年代已经很少会有这样纯粹追梦的人,也很少有这样纯粹的电影,这样一份简单的纯粹难能可贵。

 

 

 

 

坚持和梦想,永远都不会过时,就像我们每一个追梦人,都是如张驰这样的中二中年。在这条追梦的人生路上,只要你足够认真,对未来充满希望,坚持初衷不改,梦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飞驰人生》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写给自己所坚持和热爱的一封“情书”,细细品味起来,即便不绚烂,但一定很真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