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要去远方》心的方向,寻找生活最初的激情

(2018-10-15 19:37:39)
“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部电影大概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为什么是《我要去远方》?,其实就是“心”的地方,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RGvFILPzY8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地震人题材的电影,《我要去远方》的故事很简单,就是通过描述地震监测工作者青春、成长以及充满担当精神的经历。



电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视角年轻化,能看出该片有这一点的科普性质,深入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普及了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本片也用了详尽的笔墨的渲染以龙潭地震监测台台长安杰为首的角色日常,以男主角杨凯的经历作为对比,从而突出这些工作的艰辛。在这样的故事体系下,也突出了防震减灾行业坚守奉献的信念。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RGvG8TVpYW


这是本片的基础核心,但在这个励志喜剧的深一层面,就是本文开篇那句被用到烂俗的短句,道理我们都懂,打算切合实际,那就难了。



这部《我要去远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主题大致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后者追求回归自然的慢生活,本片则是在这个山野田间,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半治愈类型的电影,其实符合行业类型片的一大特质,乐衷于讲述新手被踩,菜鸟初飞,最终回归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比如矢口史靖的作品,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都是如此。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RGvGyYGNU0


不难发现,本片的主人公,他们的初始动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项职业。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就像本片结尾,杨凯最终留在了这里。因为爱上了这份职业,也喜欢上了一位女孩。



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要好过无数口号和动人事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谓之“接地气”。比如韩国的《国家代表》、台湾的《海角七号》,它们也在做一些破铜烂铁变废为宝的类型故事。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RGvIieG9vE




这部《我要去远方》同样如此,并没有为了励志而励志,也没有把地震人工作中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生活、内心的方方面面。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我要去远方》在欢快惬意的氛围中,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身份——地震人产生尊敬。



很多电影教我们要往前看,要追逐物质金钱名利,就像爆米花片,植入的都是时装汽车奢侈品。可这部电影通过这样的故事,却告诉告诉我们,除了慢一点,你还得往回看,发现自己的内心的欲求。电影植入的是一些“务实也中用”的价值观,是久居都市的人类所无法体验的生命原始快感。不得不说,电影中的这样的隐藏主题,跟简单,屡见不鲜,但却屡试不爽。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RGvLT4RRd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