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开放式大片的新玩法

标签:
娱乐 |
分类: 狐看电影 |
(本文无剧透,可放心阅读)
港产警匪片,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吴宇森、林岭东与陈木胜,他们可以在茶馆中宣泄上百万发子弹,可以在枪火之中上演生死兄弟情,但港产警匪片在格局方面一直相对比较小。香港警匪电影一直在试图走出穷街陋巷,90年代末以海归派林岭东和陈德森为代表拍摄的《极度重犯》、《紫雨风暴》其实就是港产警匪片大格局的代表,但没有坚持下来。新世纪后电影人也努力将警匪片做到格局大一些,制作、场面上的升级,从《寒战》开始,还有13年的《风暴》,乃至这部《赤道》,是与以往港式警匪片划分格局的例证。
再来看角色刻画,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显露,张家辉的暴戾、张学友的固执,王学圻的深藏不露,还有韩国崔始源与池珍熙一冷一热的搭配。电影的结构比较复杂,前半段是标准的警匪片配置,后半段急转直下,又有《无间道》的影子。不过电影并非简单的复制,本片的结构很复杂,像是王学圻与张学友是典型的香港双雄片配置,而电影的主线却不是这个,双雄作为一个引子,以张震和文咏珊为反派代表,里面是正统的猫鼠游戏格式,直到让最后的三方势力针锋相对成为电影的矛盾冲突点,在大场面的烘托下,让人物之间的冲突变得极为吸引人,剧情张力很棒。
三方的势力冲突在电影中段之时逐渐融合成两方势力,强势和弱势对比明显,但最后的反转出乎意料,本片的重心终究是在安全的角度上,“局部与宏观”之间的对比,比如王学圻与张学友双方不同观点的对弈,在本片中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剧情的重心,看似有如《盗火线》,但片中二人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成分,反倒是充满了激化矛盾的冲突,电影逻辑很强,内容编排的很紧,看电影时一气呵成,没有尿点,本片的剧情,包括主要人物和配角的刻画都很丰满。
所以说《赤道》是一部角色撑起来电影,事件性的故事,功能性的角色,编剧手法有点像好莱坞的大卫·阿耶(《狂怒》《警戒结束》)。电影的场面自然不必多说,三场动作戏代表了华语电影乃至亚洲的最高水平,地下车库枪战、狭窄街头飙车,音效最赞,枪火和爆炸组成的音效对于动作片影迷来说是美妙的音乐,这样的大场面枪战戏在华语电影真的相当少见。
开放性结局设定符合情理,将所有的冲突点汇聚一刻,然后突然松开,所有的角色关系瞬间崩塌,这个设定在西方电影其实很常见,其实有点像银河映像,不像《无间道》那样的堕入无间,而留给观众无限的思想空间,电影最后两位主要角色最后到底是一叶蔽之还是大彻大悟,典型的开放式结局。很显然电影最后一段字幕是可以加上去的,因为要过审嘛,可实际上电影不会拍续集,结局就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因为电影用这个角色,可以让观众去重新审视《赤道》的故事,片中几位角色在处理事件时每个人都犯了错误,都输给了自己判断,最终被幕后大boss玩的团团转。该片其实打破了传统警匪片的格局,几个角色其实比较脸谱化,但该片就是要证明,这些脸谱化的角色,常规的判断在本片中行不通。当然这样的做法很冒险,但这样反转的尝试很是值得鼓励。
还有特别说一个角色,文咏珊,张震的一号小弟,不对,是小妹,当年在《大追捕》中饰演张家辉的女儿让人眼前一亮,《赤道》来了一个中那个美艳的御姐杀手太赞了,帅到没有朋友的那种,虽然本片是一部雄性气息强大的电影,但文咏珊一点也不输极大明星,气场太强。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账号:
dreamcrow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