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色星期一:缅怀三位老人

(2007-08-01 03:44:10)
标签:

文兴宇

安东尼奥尼

英格玛伯格曼

缅怀

分类: 狐看电影
     2007年7月30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平静的一天,而对于影视界来说,这一天的黑色记忆将永远无法抹去......三位老人在这一天驾鹤西去。
     在这黑色的星期一里,曾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著名演员文兴宇因病辞世,享年66岁,《我爱我家》从此少了一家之主;欧洲电影大师——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病逝,终年94岁,从此过上《云上的日子》;自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当代电影大师、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89岁,也会在天堂中揭开《第七封印》。三位巨星的陨落让世人震惊,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奈。在此深刻缅怀三位老人家一路走好,尽享天伦之乐的。
   
     “爷爷”文兴宇生平
    文兴宇,196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灵与肉》,电影《爱情麻辣烫》、《天涯歌女》,电视剧《我爱我家》、《西部警察》等,并导演电视剧《城市稻草人》、《电脑之家》、《活个精神头儿》及舞台剧多部。

  文兴宇有深厚的导/表演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其表演风格幽默恢谐,收放自如,具有独特的时代感和舞台缘,尤其是塑造老干部类型的角色上已臻化境,是当今中国喜剧演员中最受观众喜爱的超级明星之一。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生平

http://www.awardsdaily.com/antonioni_2.jpg

    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1939-1940年担任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开始撰写剧本。

     1940年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剧情长片处女作《某种爱的纪录,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关注于人际关系,视觉上也发展出“反电影”倾向,即一种“内心电影”。《欲海含羞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红色沙漠》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作品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展现复杂而神秘的氛围,将沉思和意象置于故事和人物之上,用浮动又没有出路的思绪、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谜语,给人不安定的感觉。

     1995年,《云上的日子》问世,这部短片集式的作品既表明安东尼奥尼的健康状况已经不允许他结构一部完整的长片巨制,也以这种主题堆积的方式,对导演一向所关注的各个主题进行一次总结性地阐述。在文德斯的鼎力协助下,影片仍然呈现出安东尼奥尼当年的风采,无论是哲学主题的挖掘,还是影象精美严谨的构成,都显示出一代大师风范。

作品年表:

2000年 Destinazione Verna
2000年 Just to Be Together 未完成作品
1995年 Par-delà les nuages/Beyond the Clouds 云上的日子
1989年 Kumbha mela
1989年 Roma '90 罗马90
1982年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
1980年 Mistero di Oberwald, Il/Oberwald Mystery,The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1975年 Professione: reporter/Passenger,The 职业:记者(过客)
1972年 Chung Kuo/China 中国
1970年 Zabriskie Point 扎布里斯基角
1966年 Blowup 放大/春光外泻
1965年 Tre volti, I 一个女人的三副面孔(集锦片的一段)
1964年 Deserto rosso, Il/Red Desert 红色沙漠
1962年 Eclisse, L' 蚀/欲海含羞花
1960年 Avventura, L'/Adventure,The 奇遇/迷情
1960年 Notte, La /Night,The 夜
1957年 Grido, Il/Cry,The 呼喊/流浪者
1955年 Amiche, Le/Girlfriends,The 女朋友
1953年 Amore in città/Love in the City 巷爱(小巷之爱)
1953年 Vinti, I/Youth and Perversion 失败者(战败者)
1953年 Signora senza camelie, La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1950年 Cronaca di un amore 某种爱的纪录(一个爱情故事)

 
  英格玛·伯格曼生平
     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作品接二连三荣获国际大奖。1987年出版自传。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Bergman的童年并不自由,充斥了残酷和压抑,父亲对他严厉的态度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之路上一直渗透淡淡的苦难。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给了他最初的灵感和启示,1944年,年仅26岁的他写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剧本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纠缠了专制和压迫,后50年代初,他的作品已经丰盛,《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一系列经典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虽然伯格曼的电影总是相关苦难,而在他的电影最后,往往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1年,他拍摄了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阵容超级强大,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电影,成为他电影人生的结尾,也为他的艺术传记画上完美句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