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简单说几句有关本片的拍摄手段的感受:(客观)
1.作为经典的商业制作,眼花缭乱的CG特技和以假乱真的金刚一族让影片鲜有中景和近景的平铺直叙,代之以摄影机大升大降带来的惊心动魄。的确,空军基地、沙漠堡垒的土崩瓦解也只能将摄影机架在飞机上的俯拍和大全景的场面调度,才能让狂轰滥炸的烧钱之举来得值。然而大量的特写镜头则如迈克尔·贝心心念念的导弹,一枚一枚又一枚的抛掷给观众,视听的全面冲击,狂轰滥炸着观众的视网膜和耳膜,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大全景和特写占据本片镜头比例的大头,一来是为了创造出更加目眩神迷的震撼效果和塑造本片的史诗气质,客观上也是好莱坞商业巨制不可避免的拍摄手段。
2.
除了拍摄大场面用的大全景升降镜头,本片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则是大量仰拍造成的“间离效果”。本片的各色人物,都能够看到他们或阳刚性感、或赘肉饱满的下颔,增加了很多身临其境之感。但是另外的好处便是有利于主人公张显英雄气概和官僚们颐指气使的狂妄自大。对于所有金刚的拍摄:霸天虎和汽车人特别是擎天柱和威震天都极少运用俯拍或者平视角度。原因一来是这些大家伙的身高动辄9米、10米,二来也是出于塑造外星金刚们的威严——不可战胜、不容冒犯。
3.
另一大特色则是大量背光的使用。最后霸天虎和汽车人决一雌雄的巷战,大黄蜂受伤的场面用了慢镜头+强光+几乎处于静音状态的音效,预示悲剧的发生。结果,大量金刚战士死的死,逃得逃,仅剩的几位也残缺不全,一副浩劫余生的场面,此可参见老贝的其他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4.
另外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则是片中的一系列假定性闪回,可谓是导演童心未泯的印证。片中历史课上Sam的演讲提到了自己的曾曾曾祖父,导演便立即插入船长的考察船在北极破冰的暴风雪镜头。短暂的闪回并没有承载过多的回忆叙事的义务,而是多了一份游戏意味,形式感和假定性非常值得寻味,看似漫不经心的细枝末节,却极显趣味性。
5.尽管某些人说本片剧情单薄云云,但是电影发展至今,其叙事模式再变能变出几何?
本片不可避免的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但可谓老瓶装了极好的新酒。而本片的定位就是暑期可乐作品,在你吃冰淇淋消暑的同时,你还期望它补肾吗?
另外,以一个普通金迷的身份谈谈本片的不足之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进入到了21世纪,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本片便是充分体现。可是,就是由于人类的戏份过于充足,才导致变形金刚的戏份进一步被压缩,以至于没有完全体现出动画的精遂。汽车人除了两大主演外,其余的角色过于脸谱化,未完全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至于霸天虎们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老大威震天结尾出威风了几下便被搞定,其骨干人物红蜘蛛飞了两下就逃之夭夭,而小弟们更是秀了一下场便打道回府。迷乱的出镜率是最高的,但这只是处于情节的考虑,在结尾的大战中便销声匿迹,同其他霸天虎一样,纯属龙套。要知道,大家都是冲着变形金刚去的,在任何一款海报中都是金刚为主,人类为辅,有的甚至没有人类的踪影,可在电影中却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变形金刚的戏份不足,这一点令人不过瘾。
2.本片的特技不可谓不精良,场面不可谓不宏达,剪辑不可谓不凌厉。这一切在满足视听效果的同时,却产生了一个负面影响:眼花缭乱。金刚们变形时,大都采用近景,眼前的一片金属零件上下翻动;在机器人大战中,弹药横飞,断壁残垣,而又是以人类为主视角,多强调局部特写,而少了宏观的镜头,时间长了难免会带来审美疲劳,让人在惊心动魄之余又稍感疲惫。而快速的剪辑,有些让人目不暇接,而对于那些不了解金刚们的影迷,还要花时间考虑刚才短暂镜头中露面的机器人是哪位仁兄。
唉,明天要去看牙医了,厉鬼牙医......呜呜!
变形金刚相关文章:
http://blog.sina.com.cn/dreamfox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