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纸本设色)

(2008-07-04 04:08:38)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机组

纸本

直升机

雄鹰

邱光华

国画

漫画

漫像

艺术

交流

文化

分类: 现场画漫像-商业活动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734!734!……”5月31日15时后,汶川上空急切地传出这样的呼叫。

    “不要动,看下航向!”几分钟前,陆航团的塔台上听到这个声音后,“734”机组的通信信号就消失了。

    留下这最后声音的,是51岁的机长、羌族特级飞行员邱光华。

    在陆航团,谁也不相信邱光华机组会发生意外。

    团长余志荣更不愿相信这个现实。邱光华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有着5800小时的飞行经历。仅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就飞行63架次,飞遍了所有重灾区。他和机组人员一起,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救援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人。

    他对米-171直升机比对自己的身体还熟悉,当年正是他把这批直升机接回国的。

    陆航团的官兵记得,1999年10月,是邱光华冒着细雨把遇险台胞接出贵州山区,在没有航线的高原上开辟一条新航线;

    陆航团的官兵记得,2000年的一次军事演习中,是邱光华机组以高难度的战术动作震惊全场……

    邱光华的家乡就在受灾最重地区之一的茂县,他只有11个月就达到停飞年龄了,团里最初并没有把他列在参战名单上,可他说:“这一带地形复杂,我经验比较丰富,应该到最前线去,而且我还能多带带年轻同志,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团领导犟不过他,只好批准他参加。他6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他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回家。只是嘱咐弟弟照顾好年过八旬的双亲,就又驾机升空了。

    他们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汇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他们是多么优秀的机组啊!空勤机械师王怀远,有着3010小时飞行经历的歼击机飞行员,担任过直升机修理厂厂长,多次参加机务教材的编审。每次从灾区返回,他都带回一大把写着电话号码的小纸条,帮灾区群众报平安。而他自己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

    28岁的助理空勤机械师陈林,是同批技术人员中第一个从地面机械师提为空勤机械师的。当天上午11时,年轻的妻子刚带着1岁的女儿来看他。不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1980年出生的副驾驶李月刚刚领了结婚证。他今年有三件大事:研究生答辩、晋升二级飞行员、举行婚礼。但由于参加抗击冰雪、赴高原集训、抗震救灾,三件大事都没能落实。

    23岁的二级士官张鹏,刚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在陆航团交纳“特殊党费”的队伍中,只有他一个普通士兵。他曾认真地对战友说:“灾后想收养一个孤儿”。灾难,使“80后”青年迅速地成熟起来。他说:“请党组织在救灾的战场上考验我。”

    陆航团荣誉室里,在“冰峰忠魂”板块中张贴着7位长眠在西藏边关烈士的照片。如今,又贴上了5位烈士的照片。

    雄鹰折翅,英雄无悔。他们永远是陆航官兵的骄傲。

    邱光华的妻子,至今没有工作。当团长余志荣小心翼翼地说出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时,她抬起哭红的泪眼,坚毅地说:“你们去安慰别的家属吧,我能接受这个事实。我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光荣!”

    王怀远读高二的女儿王爽望着爸爸的遗像,轻轻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尽管您走得那么匆忙,

    留下了太多没能实现的愿望。

    但,您和机组的叔叔们,

    用博大的胸怀,

    把对亲人的爱,

    融入对灾区群众的大爱之中。

    你们无愧为雄鹰,

    你们化作了山脉!

追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
打开电脑,进入空勤机械师王怀远的女儿王爽的QQ空间,粉色的卡通异常可爱。然而,6月3日的一篇日志,让人的心情从粉色的世界里徒然跌落,灰暗袭来……
  她写道:“爸爸,你在哪儿呢?小时候每次捉迷藏我都不肯认输,但这次我认输咯,所以你也不要再藏了,快回来噢……”
  17岁的女儿想用小小的任性,唤回父亲。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邱光华

(一)
  这次灾难中,邱光华家中的房屋尽数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4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
  但是后来,当他得知一个堂弟捡了一顶从他飞机上投下的救灾帐篷时,立刻打电话给家里:“把帐篷上交,让给更需要它的人。”
  其实,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当直升机飞越满目疮痍的故乡,邱光华的眼中是否有泪?当他的机组从灾区接出一批又一批伤员,他是否在人群中寻找过白发的双亲?
  邱光华的儿子邱峰也在陆航团工作,任汽车修理所副所长,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主要担负物资输送的任务,他经常搭乘直升机到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转运伤员。5月23日,他要搭乘的直升机正好由父亲驾驶,在完成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和交接仪式后,副驾驶李月开他们的玩笑:“哎哟,这不是上阵父子兵吗?”机组成员都笑了起来。
  失事机组成了团长余志荣永远的痛。他曾经在睡梦中看到,一道阳光射破云层,邱光华机组驾着战鹰从云缝中凯旋。半夜醒来,泪湿衣襟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李月

(二)
  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李月,一个诗一般的年轻人,一如他的名字。除了飞行,他最大的爱好是摄影,电脑里存满了各类自然风光和城市表情的照片,拍得很文艺、很幻想。他还喜欢摆弄电脑,玩游戏,在虚拟世界里依然是一名钢铁战士。
  像所有“80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李月完全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只要有空闲,他便和朋友、爱人一起打保龄球、玩扑克、K歌。
  李月是家中独子,今年初刚刚领了结婚证的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就投入了抗雪救灾工作。随后纷至而来的任务,让婚礼一次又一次推迟。李月和汪玉是青梅竹马的玩伴,高中同学,读大学的时候,两人相爱了,所有人都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见过他们的朋友,都戏称他们为连体夫妻,走到哪里都紧紧依偎,低低私语,新婚燕尔,羡煞旁人。
  旅行结婚,是李月最初的想法。他想用镜头,在名山大川的背景里留下最美的蜜月记忆。如今,新郎和摄影师,却永远缺席了。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王怀远

(三)
  团里的年轻人都喜欢称呼王怀远“王大爷”,可见其人威望和影响。听到“王大爷”遇难的刹那,很多战士忍不住抱头痛哭。
  5月12日当晚,部队转入帐篷内休息,王怀远把床铺让给来部队避震的战友家属,抱上铺盖卷住到了作战值班室里。“没事,1988年云南大地震我都见过了,不怕,震凶了哨兵晓得喊我!”说完便转身呼呼睡去。
  5月31日的上午,飞行待命的王怀远看到修理厂一名新战士搬运救灾物资,汗流浃背、满脸尘土,便掏出一块手绢递给他,让他休息一下,擦把汗。“我都洗干净了,准备晚上还给他的,可是……”说着,这名战士再次泣不成声。
  繁忙的工作,让王怀远无暇顾家。妻子先是随军,后来辞去教师工作,全力照顾丈夫和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女儿。经济适用房刚刚装修完,现在每月还着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
  王怀远有个弟弟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他承诺执行完这次任务后,就带弟弟到成都最好的医院接受治疗。但是,这已经是再也无法兑现的承诺。
  还有几年就能退休的王怀远,早已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了安排——回泸县老家,种橘子。
  他常常说,农民的儿子,不能离开土地……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734机组献出了一切。
  正是为了这片挚爱的土地,他们的战友又驾驶着雄鹰飞向了蓝天……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陈林

(四)
  见过陈林女儿的人都说:“那个小宝贝啊,实在太可爱了。”
  卷卷的头发,白皙的皮肤,胖乎乎的小手,娇滴滴的声音,刚刚学会说:爸爸!飞机!
  对刚刚满1周岁的女儿,陈林有太多的爱还没有表达。部队任务多、飞行任务重,一直没来得及好好给小宝贝过1周岁生日。在执行任务临别前,他搂着可爱的小家伙说:“等爸爸回来,一定给你买一个大蛋糕。”
  或许是自己有个女儿的缘故,陈林对灾区的小孩特别关注。在茂县,直升机上已经救上来16名病员。随后直升机启动,登机梯收起,陈林从驾驶舱窗口看到两名受轻伤发高烧的儿童在哭泣,便打开货舱门,跳下直升机,将两名儿童抱了上来,当时根据防疫规定,机组人员不得与伤病员接触,可陈林没有想那么多,他先想到了救人。
  地震发生后,陆航团在操场为飞行员家属搭建了避灾帐篷。陈林却坚决不让妻子来队:“团里这么忙,不要添麻烦了!”
  5月30日11时,妻子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来队看望已经半个多月没有见面的陈林,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夫妻、父女的最后一面……
雄鹰长眠--记邱光华机组烈士 <wbr>(纸本设色)

张鹏

(五)
  向张鹏所在连队的官兵们询问他的生前事,几乎没有人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战友们说,张鹏不爱说话。
  这个23岁的战士,遇难机组中最年轻的一员,实在是太普通了。
  黑白遗照上,张鹏抿着嘴在笑,仿佛帮他拍证件照的战友说了什么逗乐的话。他有没有女朋友?他平时有什么爱好?远在山东的父母是否知道他一次次飞往灾区?
  家在农村的他,花钱特别“抠”,去年过年的时候上街买回一双新皮鞋,兴奋得像个小孩,擦了又擦,总舍不得穿。
  他只是众多搬运物资和转运伤员的战士之一,他在忙碌的凤凰山机场满场地跑。看到哪需要人手就去帮忙,看到哪架满载物资的直升机即将起飞,就一个箭步跳上去。他是那么不起眼,以至于直到飞机失事消息传来、部队清点人数,人们才知道,张鹏上了那架再也没有回来的734直升机。
  这位自齐鲁大地到天府之国从军的战士一定知道,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中国的心,都和四川连在了一起……
  陆航团管理股管理员高跃说,地震后一天晚上,张鹏突然冒出一句:“我想收养一个孤儿。”
  灾难,让这个长着娃娃脸、几天前还在为没能跟明星合上影而沮丧的男孩,长大了。
  5名战友虽然离去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正激励着这个团的官兵,全
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