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剧王琴生 |
分类: 粉墨人生 |
23日下午,陈吕滨发来短信,说是王老去世了,我一愣,心想,三天前他不还好好的坐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看《定军山 阳平关》吗?电视上给了好几个镜头,精神着呢,再说,王老的身体向来硬朗,怎么会这么快就去了?陈说这是他的虞师姐说的,我想这应该不会假,再问原因,答曰:突然故去,无疾而终。
正值京剧界在纪念“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王琴生老先生作为谭富英先生的师弟,谭派的名誉掌门人,理所应当的去了北京,参加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前几天还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名段欣赏》,我猜想,可能是连续几天的高兴和疲劳,加之年事已高,94岁高龄了,所以仙逝了。
个人认为,王老的去世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是北京人,这下正好落叶归根;此时正是纪念他师哥谭富英百年诞辰的活动,哥俩也真是有缘;王老肃被称为“谭徒梅友”,与谭、梅二家素来交好,梅家和谭家都在北京,而且因为有纪念活动,谭门弟子和朋友都在北京,这样一来。奔丧倒也方便。
据说是22日晚六点正在吃饭时故去的,“突然故去,无疾而终”这八个字倒有些羽化登仙的感觉。
王老生前除了京剧艺术,还精通书法、易经、中医、字韵(他的字韵学即将成书出版)等等,可谓博学,这样的去世方式倒也潇洒,也不枉他老人家近百年的光阴。
王老一直身体很好的,除了听力不行要带助听器,嗓子有时痰多(他自己说是吃蜂胶吃的),硬朗得很,虽然拄个拐杖,但走起路来很快,上下楼也不要人扶,和我们说话一聊三、四个小时都不累的,还时常比划示范、写字说明,相当的健谈,一点都不像九十多岁的人。
交谈中,我们发现王老也是个很率直、很好客的人,也不把我们青年学生当外人,有什么说什么,给我们讲梨园掌故,给我们解释京剧的规律,给我们说唱腔,谈吐字归韵,还经常示范演唱甚至动手比划,我们也经常聊京剧的发展,谈当今的京剧演员,谈京剧院团,王老从不讳言,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而且还有他自己很独到的见解。和王老认识快三年了,我把去王老家拜访当成一件乐事。
王老人也很好,人家找他要题词题字他都答应,南京大小演出他也基本都会去,就连我们这样的学生校内演出,他也很爽快答应题词并来观看。
第一次遇见王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次,我和张在小火瓦巷那里碰到戏友,在聊天,分别时,朋友指着街对面的一位老人说:“这就是王琴生。”他一个人拄根拐杖往前走,我们赶紧迎上去,就这么在大街上和王老认识了,王老站在路边和我们说了一大堆话,因为是冬天,后来风大了,我们问老王要去哪里,他说去看一位朋友,我们就一路送王老过去,一路上王老又和我们聊了很多,而且有时还停下脚步,嘴里念着锣鼓经,手上比划着。
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和张去看王老,想不到送什么表表心意,最后每人抱了个无籽西瓜上门了。还记得王老和我们说当年梅兰芳、程砚秋打擂台的事。还记得王老时常把字韵挂在嘴边,解释“字儿、气儿、劲儿、味儿”,解释“手眼身口步”,还示范《定军山》中四个“鼓”的四声唱法,讲解《坐宫》引子和定场诗的法儿,示范《沙桥饯别》的二黄慢板唱腔。记得有一次,王老突然示范了一句《定军山》中“师爷”二字的唱,把我和张都镇住了,虽然嗓子里有痰,但是那钟高位共鸣,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之口。
王老对我们也很关心,给了我们两张他以前的唱片,让我们体会其中的吐字归韵,还把他的几期《名段欣赏》录像、他和杨小卿《秦香莲》的录像给了我们。我和张拿到手真是如获至宝。他还经常说:“你们提问,我来解答。”有次散戏,我和张扶他出门,他还戏称我们是“焦孟二将”。还有一次看戏碰到王老,他还很关切的对我们说:“下次来我家,有话对你们说。”我们戏曲社向他要题词,他每次都很爽快的答应,记得第一次他用硬笔给我们在题词本上题了词,隔了几天,他托他的弟子王新农老师转告我们:“上次我写的不好,下次重新给你们写幅书法的。”后来看戏碰到王老,他又主动更我们说:“重新给你们写。”写之前,还详细询问了我们的要求,包括内容、样式。这样一位老艺术家,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们深受感动。
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走了,我和张都觉得很突然,原本打算过几天他从北京回来,我们再去登门拜访,一是送上我们上次专场演出的碟片,这是之前和王老说好的;二来我们还想问问有关北京那里纪念活动的情况,以及我们看了《中国京剧》杂志的纪念谭富英专刊,有些问题还想请教王老。唉~~~
想想,还是写文回忆一下,权当追思与纪念。
王琴生老先生千古!
正值京剧界在纪念“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王琴生老先生作为谭富英先生的师弟,谭派的名誉掌门人,理所应当的去了北京,参加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前几天还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名段欣赏》,我猜想,可能是连续几天的高兴和疲劳,加之年事已高,94岁高龄了,所以仙逝了。
个人认为,王老的去世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是北京人,这下正好落叶归根;此时正是纪念他师哥谭富英百年诞辰的活动,哥俩也真是有缘;王老肃被称为“谭徒梅友”,与谭、梅二家素来交好,梅家和谭家都在北京,而且因为有纪念活动,谭门弟子和朋友都在北京,这样一来。奔丧倒也方便。
据说是22日晚六点正在吃饭时故去的,“突然故去,无疾而终”这八个字倒有些羽化登仙的感觉。
王老生前除了京剧艺术,还精通书法、易经、中医、字韵(他的字韵学即将成书出版)等等,可谓博学,这样的去世方式倒也潇洒,也不枉他老人家近百年的光阴。
王老一直身体很好的,除了听力不行要带助听器,嗓子有时痰多(他自己说是吃蜂胶吃的),硬朗得很,虽然拄个拐杖,但走起路来很快,上下楼也不要人扶,和我们说话一聊三、四个小时都不累的,还时常比划示范、写字说明,相当的健谈,一点都不像九十多岁的人。
交谈中,我们发现王老也是个很率直、很好客的人,也不把我们青年学生当外人,有什么说什么,给我们讲梨园掌故,给我们解释京剧的规律,给我们说唱腔,谈吐字归韵,还经常示范演唱甚至动手比划,我们也经常聊京剧的发展,谈当今的京剧演员,谈京剧院团,王老从不讳言,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而且还有他自己很独到的见解。和王老认识快三年了,我把去王老家拜访当成一件乐事。
王老人也很好,人家找他要题词题字他都答应,南京大小演出他也基本都会去,就连我们这样的学生校内演出,他也很爽快答应题词并来观看。
第一次遇见王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次,我和张在小火瓦巷那里碰到戏友,在聊天,分别时,朋友指着街对面的一位老人说:“这就是王琴生。”他一个人拄根拐杖往前走,我们赶紧迎上去,就这么在大街上和王老认识了,王老站在路边和我们说了一大堆话,因为是冬天,后来风大了,我们问老王要去哪里,他说去看一位朋友,我们就一路送王老过去,一路上王老又和我们聊了很多,而且有时还停下脚步,嘴里念着锣鼓经,手上比划着。
记得有一次夏天,我和张去看王老,想不到送什么表表心意,最后每人抱了个无籽西瓜上门了。还记得王老和我们说当年梅兰芳、程砚秋打擂台的事。还记得王老时常把字韵挂在嘴边,解释“字儿、气儿、劲儿、味儿”,解释“手眼身口步”,还示范《定军山》中四个“鼓”的四声唱法,讲解《坐宫》引子和定场诗的法儿,示范《沙桥饯别》的二黄慢板唱腔。记得有一次,王老突然示范了一句《定军山》中“师爷”二字的唱,把我和张都镇住了,虽然嗓子里有痰,但是那钟高位共鸣,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之口。
王老对我们也很关心,给了我们两张他以前的唱片,让我们体会其中的吐字归韵,还把他的几期《名段欣赏》录像、他和杨小卿《秦香莲》的录像给了我们。我和张拿到手真是如获至宝。他还经常说:“你们提问,我来解答。”有次散戏,我和张扶他出门,他还戏称我们是“焦孟二将”。还有一次看戏碰到王老,他还很关切的对我们说:“下次来我家,有话对你们说。”我们戏曲社向他要题词,他每次都很爽快的答应,记得第一次他用硬笔给我们在题词本上题了词,隔了几天,他托他的弟子王新农老师转告我们:“上次我写的不好,下次重新给你们写幅书法的。”后来看戏碰到王老,他又主动更我们说:“重新给你们写。”写之前,还详细询问了我们的要求,包括内容、样式。这样一位老艺术家,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们深受感动。
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走了,我和张都觉得很突然,原本打算过几天他从北京回来,我们再去登门拜访,一是送上我们上次专场演出的碟片,这是之前和王老说好的;二来我们还想问问有关北京那里纪念活动的情况,以及我们看了《中国京剧》杂志的纪念谭富英专刊,有些问题还想请教王老。唉~~~
想想,还是写文回忆一下,权当追思与纪念。
王琴生老先生千古!
前一篇:缅怀王琴生老先生——与谭、梅二家
后一篇:[转]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