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师的困扰和应对方法

(2014-09-01 14:36:38)
标签:

教育

老师

纪律

教学

成长

分类: 教师那些事儿

       刚刚开始教书,总是充满憧憬又忐忑不安。每个老师心里总是希望能被学生喜爱和欢迎,同时又觉得身负重担、不要误人子弟才好。

 

      等到真正进入教师的角色,以教师的身份开始学校之旅,可能发现被学生喜爱的结果是学生在你的课上肆无忌惮、不守纪律;每次辛辛苦苦备课、上课,交上来的作业却错误百出;学生测验的成绩也很不理想……。问题层出不穷,让人焦头烂额,但又常常束手无策。

 

      和其他的职业不同,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老师一直以来又被抬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诸如“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但是和其他职业一样的是,老师也需要慢慢积累经验和不断提升能力,这个决定了新出校门的老师一定会犯各种错误,也一定在开始的时候会看起来不是那么“优秀”,完全无法满足人们对优秀教师的渴望。这样的反差往往导致新教师在开始职业生涯的前几年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http://s7/bmiddle/001g7NLjzy6LHsOv44S26&690



 (一)纪律的困扰

      年轻的教师刚刚从学生的角色进入教师的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比较陌生,往往习惯以学生的眼光来处理问题。所以比较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对维护纪律没有太多的经验,结果有些学生慢慢就会很大胆地在课堂上嬉笑打闹,导致你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失控的纪律,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噩梦。

 

       对学生态度亲切不是错,但是对学生行为不加约束就是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维护课堂纪律,从而保证自己教学计划的完成。你可以对教学有很好的设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没有纪律的保证,再完美的教学计划也无法完成。

 

       应对的方法:

       一、强调纪律要求,表扬纪律的表率

      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强调自己对纪律的要求,而且越具体越好。在以后的课堂里也可以随时补充自己新的纪律要求。这样会让学生明白,你是个对纪律很有要求的老师,不会允许学生任意破坏课堂纪律,也就减少了学生破坏纪律的可能。

 

      而学生一旦在纪律方面有好的表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比如:要求学生上课铃响之后,迅速安静。一开始可能很难做到,那就一一表扬已经做到的学生。比如:“老师看到,小杨已经很安静地做好准备了,小米也已经做到了,珍珍也做到了……”,表达对这些学生的赞赏同时也是对这条纪律的强调。

 

      如果全班都能做到这条纪律,就全体表扬:“老师很开心看到大家都已经迅速做好上课的准备了,我很为你们骄傲,你们班的进步真大!”这会让全班学生很自豪,从而更愿意遵守纪律。

 

       二、时刻提醒学生遵守纪律

      上课时有学生破坏纪律,就一定要及时提醒。第一次不提醒,容易让学生造成这个老师管得不严的印象,然后慢慢就会不停来挑战你的各种底线。

 

      提醒的方式有:停下讲课,注视犯规的学生;点名,指出他的错误;让犯规学生起立;让犯规学生站到教室后面;让犯规学生去教师办公室(根据对课堂纪律破坏的程度,提醒方式逐步升级。后面三种方式事后都需要进行沟通,让学生明白违纪的严重性)。

 

      不要妄想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纪律问题,纪律再好的班级也会有人有意或者无意地破坏纪律。所以要做好随时维护课堂纪律的心理准备。

 

      三、做到对事不对人

      学生破坏纪律要提醒,严重破坏纪律事后更要认真沟通,表明对他这种行为的严重不认可。但是处理完事情之后,就要把事情放到一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甚至在课后可以主动和学生打打招呼、开开玩笑,这样学生会感到老师对他还是挺看重的,没有因为他的错误就把他一棍子打死,他也就会有信心未来在你面前好好表现。

 

http://s6/bmiddle/001g7NLjzy6LHsRiVQF25&690


 

(二)教学的压力

       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老师和学生最大的接触时间就是课堂。要想上一节很漂亮和吸引人的课,除了纪律的保证,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设计课堂教学。每天都认真备课,并且清晰地记住整个教学过程,第二天按照自己的设想完成整个教学,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教案

      备课的教案有详案、简案之分。详案就是非常详细的教案,详细到把自己上课要说的每个字都写下来。简案,只写课堂主体结构和重点、难点。写详案要求大量的时间,坚持写详案不轻松。我自己开始教书的时候完全是详案,每天备课到深夜。好处是以后备课就比较轻松。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备课只看自己的详案,然后想些新的构思和变化,写成简案。每年变化的部分用不同的颜色注明,很容易看出课堂设计的变化之处。

 

      如果时间真的不够,也不一定要坚持写详案,可以详案和简案结合。比如:开始一个月详案,思路理顺之后,就完全写简案。也可以结构容易的课写简案,结构复杂的课写详案。备课最重要的就是理顺整个教学过程,开头如何吸引学生,过程中如何讲透重点、难点,结尾如何小结。只要能做到每个教学环节都思路清晰,简案也不是什么坏事。

 

      重点和难点

      一般教学参考书上都会注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暴露出很多你备课时根本就没想到的问题。甚至有些你讲过了,学生还是错很多。这个就是经验不足造成的。

 

       第一年教书,你无法想象学生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出错,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出错。也不知道该在哪些地方多强调几次。这个很正常。可以采取的方式:

       1、课堂板书用红色笔写重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每节课结尾,对重点内容小结、回顾。

       2、亡羊补牢。发现学生的错误后,在接下去的课里重新讲解并加以强调。

       3、及时记录发现的问题,隔段时间再次重复,或着用于复习课。

       4、集体订正和个别订正。属于全班大部分人的错误需要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而个别学生的错误就运用单独订正。

       5、注重反复复习。心理学说,同样的知识重复七次才能完全记住。所以除了必要的复习课,利用每节课的开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利用每节课的结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新知识串联复习旧知识……,用各种方式重复以便于学生轻松而又能深刻记忆基础知识。

 

       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之后,等到以后再上这些课时,你就知道哪些内容要多强调,哪些错误要和学生提前说,学生的很多问题就能在课堂上提前被扼杀。这时,你就是个有经验的老教师了。

 

       成绩

       当前中国的学校看待老师通常会以学生的成绩和本人公开课的水平来进行衡量。公开课一年开不了几次,还可以在开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太会形成太大压力。学生的成绩确实是蛮大的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年轻教师。

 

       很多新教师的心态开始变坏,大概就是从第一次考试开始。同样的试卷,和同年级其他班的成绩一比,差了好多啊。自己那么辛苦地备课、批作业,每天那么晚回家,结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作业错一大堆,考试成绩也比别人差一大截。可能,还会到学生面前这样诉苦。

 

      其实,第一年教书,学生成绩差是很正常的。很多东西老教师能把学生的问题扼杀在无形中;而新教师则需要上课、批作业时才能发现,第二天再去去亡羊补牢。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这是第一年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累积经验的必要过程。只要你坚持去累积经验,坚持亡羊补牢,最后的结果不一定会最差。怕就怕你的心态失衡了,拼命要和赶超其他班,然后对学生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比如:错一道题,罚抄一百遍这类的。反而让学生对你产生逆反心理,这才是最要命的。

 

       新教师的优点就是容易和学生亲近,愿意付出努力。只要管理好课堂纪律,努力积累经验,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很容易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并且以好的成绩回报你。毕竟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喜欢积极向上的课堂,也喜欢自己有好成绩。

 

http://s11/bmiddle/001g7NLjzy6LHsU35Fg3a&690



 (三)一些建议

       1、第一年新老师最好不做班主任,只担任任课老师。这样只需要面对纪律和教学的挑战。如果再加上班主任,挑战就太多了点,可能会被压垮,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2、如果第一年自己觉得不满意,最好不要继续跟班升级,还是回到原来的年级,重新再教一年。温故知新,能够更好地学会管理纪律和改善教学。

       3、放低姿态,保持平和的心态。虽然学习师范三、四年,但是很多都是基于理论,缺少大量实践的机会。进入学校就是实践的开始,也是亲身体验的开始。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照搬到现实生活中,究竟在哪种情况下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靠你自己去判断。所以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慢慢摸索,允许自己慢慢成长。

       4、重视学习和自我成长。教师永远不会有胜券在握的那一天,今天的成功经验到明天可能就没用了,对这个学生有用的办法对其他学生可能就没效果。即便《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优秀的雷夫老师都会不停惨遭打击。那么我们更要做好不断面对失败、不断学习成长的思想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