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干预亚健康

(2009-03-21 20:30:04)
标签:

健康

分类: 中医中药

  亚健康状态属于中医“治未病”的某个阶段,即疾病微而不显,显而未成的时期。中医对亚健康的治疗有显著的优势。

  中医“治未病”并不像西医一样简单的体检加治疗建议。中医有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传统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而又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西医往往束手无策,而中医可以运用其特有的体质辨识(阴阳气血虚实等),辩证施治、辩证施补、整体调理等方法,使这类人群恢复健康状态。对已经患病的人进行中医药特色治疗,整体调理,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疾病进展,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康复。对大病初愈者,中医药更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帮助患者恢复元气。

  未病先防是中医的优势,也是医学的最高境界。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饮食无节制等多种因素而导致整天无精打采、容易疲劳、睡眠不佳等症状的亚健康状态。这类人群体内并没有形成“病灶”,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对于这类人群,中医可制定个体化的调养方案,包括起居饮食、药膳食疗、动静养生和经络穴位按摩等,未病先防。

  看体质,对症下药

  赵崇达说,中医的”未病“状态异常体质类型包括了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淤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中医通过这些体质的辨识,对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气虚质:常见表现为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等。易患感冒,病后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等。调养原则是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传统疗法干预措施节气灸疗法、平衡灸疗。

  阳虚质: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面色柔白,毛发易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发病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需补肾温阳,传统治疗方式可采用雷火灸疗法、热敏灸疗法。

  阴虚质: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需滋补肾阴、壮水制火。传统疗法有切脉针灸疗法、药醋疗法、

  瘀血质: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腻或结代。眼眶黯黑,鼻部黯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血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易患出血、中风。胸痹等病证。主要的调养原则为活血祛瘀、疏经通络,可运用刺血疗法、推拿疗法。

  痰湿质: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黏,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这种体质需要健脾利湿、化痰泻浊,治疗方式为中药熏蒸疗法、浴足疗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蹲有益健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