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取蛙声一片

(2008-07-01 20:42:50)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http://blog.lanyue.com/model/luntan/upload_pic/1988663.jpg

    长春的朋友在博客中写道:

    昨天夜里风雨大作后,伊通河边蛙声一片,很久没有听到这种最接近自然的声响了。

    更加体验到了住在河边的好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也是一个雨夜,只是听不见蛙声。

    就随着朱光潜的讲述,重温这首美丽的词吧。

 

西江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别枝惊鹊,清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复疑无路,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