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陶瓷的时候,讲过一个关于定窑瓷的故事。
清代有大量定窑的仿品,刻花的印花的都有,20世纪80年代收藏热兴起时,定窑更是被仿得越来越真,很多人看到都不敢买了。
我就碰见一个人,他有个盘子,上面画两只鹅,非常生动。这人转了很大的圈子找了很多人看,都说是仿的。最后他拿给我看。我一看,就知道是真的。为什么人家不认呢?就是觉得这个瓷器品相太好了,太漂亮了。过去有种说法叫“真赛假”,真的跟假的似的。但他们都没注意到,盘子中间整个的画面布局,符合当时的一切规律。
…… 宋代人那种君子坦荡荡,想怎么弄就怎么弄的随意的韵味别人模仿不出来。……
那人已经卖一圈了,谁也不要,都说是新的,他也没了信心,便很便宜地卖给我了。我想,要尽量去博物馆,多看一些古代真实的东西,慢慢体会一种自然的状态,一旦把握住这种自然的状态,就可以分辨出不自然的状态。
已经是古董专家的马先生啊,交割的当时你告诉卖主一定是真的了吗,他不会等到看了你的书才发现吃了大亏吧。可能是行有行规,我还是替那个人心疼,同时也为你捏把汗。吃了亏的人也许不怀疑你的眼光,却可能怀疑你的人格。
关于“韵味无法模仿”,“一旦把握住自然的状态,就可以分辨出不自然的状态”的道理,说得不错,已不仅仅适用于陶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