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瓷新瓷鉴赏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1、古瓷纹饰,运笔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且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作假去掉浮光。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酸浸涂去光,釉色苍白;用兽皮打磨,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釉色不正。
3、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一般土锈都在釉薄之处,仿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4、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蛤蜊光”。
5、有的赝品采用在旧器上加彩的方法,使其改头换面。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伤痕,如伤痕在彩下面,必是伪作。而且后加彩一般较鲜艳,光泽度也强,像旧衣服上打的新补丁。
6、金水(即将黄金溶解于王水)最初为德国人居恩在1830年所创制。我国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来讲1840年鸦片战争前,用金粉描画,金色深沉。1840年以后,用金水描画,光泽度好。因此鉴别古瓷的金色,1840年是一条分界线。此外,古瓷的金色历久磨损变色或仅留下痕迹,仿古瓷的金色则艳丽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