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新商报》“大连城事”专栏,读到一位酒店贴身管家的一句感慨:幸福在锅碗瓢盆里,不是在总统套房里。住在总统套房里的客人,也想去菜市场转一转,感受萝卜白菜的跌涨带来的起伏,真的。
我也相信是“真的”,但二者实在是不能这样放在一起比较。偶尔去菜市场逛逛顺便观察菜价,是一种调剂和乐趣,如果每天一日三餐都需要自己买菜下厨,和锅碗瓢盆打交道,恐怕就不那么容易感到“幸福”了。她所以这样说,应该是想强调,表面的豪华气派,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必要的排场,和幸福不沾边。每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成就,内心深处都渴望过一过平淡而家常的日子。
然而能把平淡日子过出滋味来,就不简单了。朋友是一个“偶然”大厨,一天,推荐给我两本《贝太厨房》,说它能帮人找到锅碗瓢盆里的乐趣。书店里的菜谱书很多,这一本却显得特别。平常的蔬果加上意外的料理,顿时就呈现了不平常的表情。而且,编辑在介绍每一款菜每一道汤时,还加进了个人细微的情感体验,文气扑面,灵气十足。带着好奇查找主编的来历,不由得惊讶,原来有一位从小爱吃的奇女子在这里掌门。
主编萨巴蒂娜,34岁,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学计算机出身,在IT界打拼8年,是一个有名外企的项目经理。因为从小嘴馋、贪吃,经常在家做饭,常在网上发美食帖子,被《贝太厨房》发现,30岁时受邀去那里当编辑,不久挑起大梁当主编,去年还出版了小说《厨子的故事》,有人把这本书叫做“小说菜谱”,也有人说它是“菜谱小说”。
来看看美食在她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大众菜谱》,那年我才7岁。
我高考作文都跟吃的有关。那年的高考题是让大家根据一个圆联想一件事物。我写的是荷包蛋,作文成绩,差两分满分。
中学时看到梁实秋写的《雅舍谈吃》,他对北京美食的描写让我十分迷恋,那时就立志将来一定要考北京的大学。我果真做到了。
上大学时,班里经常搞聚餐,那时我是班里惟一的厨师。我在宿舍楼道里,用三个煤油炉,做出了全班34个同学吃的菜。过程中,吸引了全宿舍楼同学参观。
我家的厨房非常专业,酱油和醋各有十几种,刀有几十把。还有20条围裙,做不同的菜我围不同的围裙。
现在我家的书,三分之二都是跟做菜有关,每个月有一千块钱用来买美食书。
……
真够酷,够专业。30岁毅然放弃不错的专业和优厚的待遇,完成自己的职业转型,她凭借的不仅仅是一颗勇敢的心,更多是日积月累的独特素质和能力,来自于对美食的执著钻研,对平淡生活的用心创意。当创意从她那专业的厨房飞到千家万户的时候,当厨房里的人们因为某一页内容改变了餐桌表情和用餐心境的时候,小女子脸上一定露出了会心的笑意,那是和当IT精英的时候不一样的笑意。
细细想来,还有不少像萨巴蒂娜一样,钟情于美食,同时又启发更多人也能从平淡日子中寻找乐趣和质感的人。各电视台请来酒店的大厨,教人们“今天吃什么”,一些明星还欣然客串。有人创办专门的“饭统网”,可以了解和预定全国各地的风味。有人专门研究电影美食,出了一本《开麦拉美味幻想曲》。《时尚》杂志格外出了一本《美食与美酒》。一对小夫妻一边开咖啡馆,一边写一本《亲手做一杯花式咖啡》。袁枚的《随园食单》以线装本的面貌出现,里面还精致地印着当年记载的菜式……
只要用心,仔细寻找,乐于尝试,懂得分享,平淡的日子,也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