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受了一个朋友的蛊惑,咬咬牙买回一只锅,说是德国产,有200多年历史。朋友历数它的好处,比如没油烟,省火,菜的颜色鲜艳,营养不流失等等。照着随锅附送的碟片,我学会了冷油冷锅炒油菜的方法。简单得很,把洗好的油菜放进加了少许冷油的锅里,盖锅,点火。当发现锅边有水气冒出的时候,开盖,放葱、盐、味素,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省了爆锅的步骤,菜就变得中不中西不西的,原味是一点也没丧失,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热油热锅爆炒的糊香味道。
我在想,如此炒青菜的方法可能也是德国人的主意。对于经常生吃蔬菜的他们来说,这样炒菜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他们不知道,用葱、姜、蒜、花椒粉呛锅后随油烟飘出来的炒菜香,在中国人心里是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好吃的问题,绝对是下班就回家的理由之一。
张伟平在一次接受《看电影》杂志采访时,说起请张艺谋到家里吃饺子的故事。他说,“我包饺子是非常讲究的,不能说你今天想吃饺子就能吃到饺子,你要吃饺子,我得头一天买一只鸡炖汤,炖完的鸡汤再放进去肉皮做成肉皮冻,然后用凝固了的鸡汤冻去打肉馅,顺时针打,然后再放上调料,最后把肉馅打成肉团,这样包起来比较好。等下锅煮的时候,那个冻就化了,饺子的味道就非常鲜美。艺谋第一次到我那儿吃饺子就把他给惊住了,他说这太好吃了。”
看完这一段,我也惊住了,并进一步想,在这个已经烦琐无比的过程中,一定还有更细微的讲究。比如,鸡是哪一种,用哪种锅炖,要炖多长时间,都放哪些调料,肉馅是买的搅肉还是自己剁的,饺子皮是机器做的还是亲手擀的……想起超市里的速冻饺子,还有现成的馅和皮,回家就能包了下锅那种,和这顿耗时、耗力、耗功夫的饺子相比,味道和感觉一定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最近经常看到大连人怀念“老馆子味儿”的报道,在分析为什么很难尝到老菜原味的时候,有业内人士说,现在市场上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调味料,给一些年轻的厨师提供了方便,比如以前需要用高汤烧制的菜,他只需加几勺鸡粉就代替了。步骤是简单了,可菜味儿没了。
不难想见,从前的老师傅一定是在熬制高汤的时候下过大功夫的。吃来吃去都找不到“老馆子味儿”,原因应该就在类似高汤这样看不见却品得到的关键步骤上。
张伟平描述完他的独一无二的饺子,还总结说,做饭就和做事一样,只要功夫下到了,一定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他对一顿饺子的态度,就不难知道为什么他能出品那么多精致的电影了。
有些步骤是不能省的,一定要省,就想想鸡粉和高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