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需要不变
可能你也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刚刚熟悉了一个令人心仪的地方,去过四五次,吃惯了那里的一样菜品,尝惯了餐后的一款甜点,喝惯了一壶水果红茶,听惯了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甚至习惯了某位服务生的亲切问候,习惯了周围读书、上网、聊天的安静客人……心里盘算着把这里当做家和单位之外的第三个地方。可是,当你第六次去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虽然地点名称没变,但已经“形似而神不似”了:菜,甜点、茶都不是原来的味道,代替音乐的是流行歌,那位熟悉的服务生也不见了踪影,好几桌客人在旁若无人地高声谈论。不知道是这里换了主人,还是主人突然换了理念,反正是面目全非。估计像我一样的老客是一定不会再登门了。
还有,开得好好的川菜馆变成了烟雾缭绕的烧烤店,好好的火锅变成了闹烘烘的自助餐
,变化也许就在你刚打算当回头客的时候发生了,变的速度之快,面貌之新,让人猝不及防。外地有同学来,我都会把那几个曾经留下过美好印象的地方在脑海中过一遍,选择去哪里时十分慎重,因为不知道变没变,变成啥样,心里没底。
一个在日本呆了很久的上海人在文章里说,在日本,哪怕是一家小小的拉面馆,只要不关门,哪怕是从爷爷做到孙子,一切都不会变,你多年前去过,现在再去,拉面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分量,还是那种海碗,连叉烧原来四片,现在也不会变成三片,厚度也几乎不差分毫……虽然他们会发明一点新食谱,但是老的一切会原样保留,随时等候着老客人的到来。
这样的店,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几个?
曾听朋友说起在上海的小店吃早餐的“奇遇”。一个典型的上海男人,当馄饨端到眼前时,他首先数一数碗里馄饨的个数,当发现少了一个的时候,马上和店家理论:今天为什么少给我一个?朋友是当一段笑谈来讲的,我听的时候也马上对那种小气叹为观止。后来换了个角度一想,小店为什么不能做到每碗同样口味的馄炖的数量、味道等等指标都永远不变?
一个经常国内外奔走的时尚界人士说,走很多地方,品尝特色美食是重头好戏,当口中五味杂陈、惊喜交加后,到头来最渴望的,居然是永和豆浆,还有那两家有名的洋快餐。它们不见得是什么美味,但那里总有自己最熟悉的口味,最亲切的环境,是不分国界、最令人安心的歇脚处。
记忆中几乎没有从童年一直吃到中年仍然不离不弃的地方,担心女儿那一辈长大后,不会只记得炸鸡和汉堡包吧。真希望可以安心地找到属于本土的不变的坐标,慢慢酝酿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记忆和往事。
其实,需要不变的哪里仅仅是味道,还有穿惯的款式,住惯的屋子,走惯的小路,逛惯的商店,读惯的报纸,等等。在求新求变的世界里,总应该有些经得住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细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呵护下坚持不变,就像一种方便面的广告词:就是这个味儿!只有不变的东西,才是最独特,最擅长,最有底气,最有竞争力的东西,是一种成熟,一种气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