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的创意
(3月3日大连日报饮食版)
泉鹏
自诩为川菜发烧友的我至今有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没弄明白:正宗的泡菜应该是怎样的形状?泡菜的主料是萝卜,红心萝卜,胡萝卜,有时是方方正正的丁,有时是长方体的条,有时是滚刀块,有时是菱形片,相配的大头菜也这次是块,下次是丝的没个准儿。不同的店不同,同一个店、不同的厨师也不同。吃过那么多次川菜,我却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盘泡菜是什么样子、什么味儿。
蔬菜的不同切法直接影响一道菜的外形和味道,任何一种菜都会因此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比如黄瓜,可以切成圆形片,椭圆形片,丁,条,丝,菱形片等等。每种代表性的菜都是有固定刀法的,如“金钱黄瓜”必须切成圆形片,“拌三丁”时应该切成丁,“拍黄瓜”有些例外,那些不规则的块是拍的而不是切的,不能用刀,黄瓜伤了刀,味道就变。有一篇专门写拍黄瓜的文章说:“我发现讲究的酒店里做拍黄瓜要用木棒拍,有桃木的有梨木的,还有名贵紫檀木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照着案板上带涩刺的青黄瓜,像慈父拍打考试不及格的儿子那样,就那么不轻不重地拍打两下,就是怕伤了黄瓜天然的滋味。”读到这段文字的当晚,我就把拍黄瓜的工具换成了不粘锅专用的竹铲子。因为不够沉,用劲儿就需要狠一点,像严厉的私塾先生拿戒尺打偷懒学生的手板。
想起饭店里
“三生蘸酱”的菜篮子,黄瓜、大葱、小水萝卜、香菜一类有时被工工整整地切成了条,其实它们特有的乡野气息是不该“被刀所伤”的。说起“不伤刀”,还有用手撕和掰的方法。不少饭店有手撕拌菜,代表性的是白菜。我的经验是,茄子,芸豆,辣椒,大头菜最好用手掰,西红柿蘸白糖也最好整个吃。土豆泥有多种做法,有一种是将土豆整个蒸熟,然后放入食品袋里,扎上口,用擀面杖擀。这招不知是谁想的,又好用又好玩。
当在自助餐的沙拉区看见洋葱和大辣椒被切成了圈儿,西红柿被横着切出一朵朵盛开的花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苹果里的星星》。一个小男孩幼儿园回来,向父亲报告一个重大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原来儿子切苹果时不是从茎部到底部这样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
“爸爸,看,多漂亮的星星!”父亲惊呆了:我们吃过多少个苹果,每一次都是“祖传”的规规矩矩的切法,当然也从没有见到苹果中美丽的星星。
故事多次出现在一些励志的书里,和人生智慧联系在一起。比如,任何事情如果总按别人教你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什么惊喜和收获;换一种切法,等于换了一种思路等等。有个孩子看了故事,在网上留言说:好,再买来西瓜时不切了,我削皮吃。
切菜,也是有创意,才够味。学着换种切法其实不一定和人生大道理相联系,但一定能让日日重复的三餐增添新意。就快过年了,短时间内提高厨艺不太容易,就从换种切法开始吧,想办法让有限的蔬果焕发无限的风情,为年夜饭桌边的家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