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寅街办事,有机会重回了曾经工作过的寅街中学。记得1992年毕业后,由县教育局统一分配,我就来到了寅街中学,当上了一名美术和体育老师,虽在此任教才一年的时间,却留下了许多一生难忘的回忆。特拍摄了一组记忆中熟悉的道路和学校老房屋的图片。

每一个星期骑着“春花”牌自行车去学校和回弥城的必经之路。

水泥厂

熟悉的路边小吃店,但现在大多已经关门了。

必经的登鳌桥,现在已成了危桥。


通往寅街的弹石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柏油大道。

一进街口的分叉路依然如故,左边是寅街主街道,右边是进入寅街中学的小道。

主街道右边还是供销社商场

分叉路进去,有家磨面房,现在还在。

寅街完小,也是当年的乡教办。我分工报到时就是来的这里,当时的教办主任是邹学礼老师。

往前走10来米的左边就是进入寅街中学的入口了。

这是特别熟悉的路了,当年每星期都要进入几趟,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

进去30多米就到了校门口。

被树叶遮挡的“寅街中学”大理石牌子。

19年前,经常出入的大门,留念一下。

依然如故的门卫室

依然还在的蓝球场

依然还在的教学楼。

我当年教的是初一年级4个班的美术和体育,初二年级2个班的体育课,同时还负责放广播和出黑板报。

彭岭他们原来的三加一班教室,如今变成了实验楼。

球场边我们的宿舍依然还在,看到这栋小楼是多么的亲切,中间二楼那间就是我当年的宿舍。我一定要进去看看。

熟悉的院子

从右侧进去,看到了原来王亚林他们的宿舍,已经改造成校办公室了,当年和王亚林在他宿舍吃油炸“吹萧辣”和探讨佛学的情景是那么的难以忘怀!

右边第一间是当年的电视房,记忆最深的就是抬着饭碗经常去看的“卫视中文台”。

这是当年的总务室和石老师他们的宿舍,这个水池是后来才有的。

看上去也建了好多年了。

右边的这间是杨中雄和董振芳当年结婚的新房,婚礼前的那晚,还是请我去帮他们压的床。

进入小院子,快乐的回忆就更多了......

这是我们当年领工资的财务室,我每个月是100.25元。第一个月的工资领到后,我就去菜市场买了一个猪肚子,下午带回了家,亲自卤了一大盆给父母,弟妹们大餐了一顿,也许味道不是太好,但当时,用自己的工资买的,又亲手卤制,又在很少吃到肉的年代,这可算是特别特别难忘且幸福的事情了,也是多年来我家人都在称赞的事!

当年的教务室,当时的校长是宋绍富,教务主任是朱清贵。

左边楼下是秦邦贵的宿舍,右边是刘云的宿舍。

这是上我们宿舍的小楼梯,当年住的都是年轻的单身老师。

我们小楼对面的也是老师宿舍,是有家属的老师们住的。

姚志华的宿舍

右边是熊丽萍的宿舍

这就是我的宿舍,彭岭的就在我的旁边,彭岭我俩当时相处特别好,他喜好音乐,爱玩乐器,他给我们弹琴,我帮他画像,经常玩在一起,又乐在一起。

当时,我的床在左边,我站的位置是放书桌和书架。

这就是当年在这里完成的两幅油画。

这边墙角放的是放广播体操的音响设备,每天早上放广播体操以前,我放的都是“红太阳”的磁带,现在听到那些歌曲,都会想起当年的时光。在右边的墙上我还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骷髅头,还吓到了不少人呢。
这里,留住了我们年轻时的多少美好回忆,我们经常在一起的那些谈心、唱歌、喝酒、画画、算命、熬夜的单身生活,相约星期六在熊丽萍宿舍的AA制的买菜煮饭、谈人生理想,酒后的真诚交流,感受着20来岁年轻人对生活的憧憬,对友谊的纯真,那份真诚和那份真情是多么的珍贵和难以忘怀。

我还经常从这扇窗子往外望,看看做早操的学生,望望到学校来的各种人。

当年就没有扶手的楼梯口

写字的这里,原来是一间体育用品保管室。

在篮球场上也留着我们许多的回忆,彭岭投球特别准,姚志华是有名的坦克车,英勇无敌,我也经常和他们混在一起。

从校门的另外一边出来,也可以走到寅街的十字路。

学校路边的住房现在基本都是新盖的了。

这是通往十字路口的路,也是我们当年经常摸黑去吃羊肉饵丝的必经之路。

20多年前的教学楼

学校旁边的十字路口

当年,在十字路口......
每天早上的早点:一碗寅街黄粉和一个菜包子。
每天晚上的娱乐:2元一首的路边卡拉OK,当时最得意的是:“弯弯的月亮”。
这里就是寅街的最热闹的地方了。

这也是寅街最早的冷饮店了,当时有的只是一角钱一根的“冰棒”。

往上走,最难忘的是这家“牛羊肉馆”。

当年,彭岭、姚志华我们经常一起晚上来吃羊肉饵丝,因为我年龄和个子都小,老板还以为我是去补习的学生,可能关系特殊,才和老师们出来吃夜宵,后来彭岭才介绍我说:“这可是我们学校新来的教美术的小李老师呢”。大家都说“原来如此”!
不知现在经营的还是不是原来的那家了?

在供销社的商店,最记得的就是我当时最爱来买鹌鹑蛋罐头吃,那可是我当年的最爱了,时常在晚上来买上一瓶,一个人一口气吃完,实在太过瘾了!

这是供电所的楼房,依然如故。

左边是乡政府大楼,依然还在,在这里我参加过一届团代会,吃过两天大伙食。
右边的半圆型房子,由原来的木楼变成了水泥楼。
这里的故事虽然已过去了19年,但还是感到那么的熟悉和亲切,主要是它给予了我们那些刚步入社会时的纯真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