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在线》试卷评析课对学生要求的一些思考

(2021-11-17 13:13:29)

每一次考试,在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初中阶段,对于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是一次考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也是一次锻炼,甚至是磨炼。

在一些学校,考试成绩分析从优秀率、合格率、低分率、平均分展开研究对比,包括年级前100名本班占有人数,学科成绩校级排名、班级排名等,这是一种甄别性的研究,在诊断性研究方面的贡献价值不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促进教师分析原因、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我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慢慢感受到考后对学生情绪的安抚和激励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测找到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俗称“填坑”。还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行纠偏和引领。

这次期中考试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反思。

一是选择题错误较多,导致得分率偏低。选择题大多考察的是学生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应用。相当多的学生只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背了完事,达不到理解和应用的要求,更谈不上创造性的理解应用。

例如:判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多数学生能背诵单质定义,但是没有理解单质的前提是纯净物,像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白磷和红磷混合在一起,虽然大家都是一种元素,但是却是混合物。

这就要求先背诵,然后将定义分解成关键词,如单质、纯净物、一种元素,然后合成为单质是一物一素。先分后合是化学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然后拓展到化合物是一物多素。

二是填空题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化学表达式不重视,不能形成永久性记忆,当时背掉了,不学而时习之,反应物产物混淆甚至写错,条件不准确。仪器名称不熟悉。制气装置原理遗忘,分液漏斗作用不明了。审题不细致,遗漏重要细节,导致答题不完整。

三是实验探究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在试卷上圈划重点和细节;回答问题不规范,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应有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四是计算题计算能力较弱。不会按程序解题,首先找已知的量,包括隐藏未直接告知的量,然后找要求解的量,最后找到联系已知未知两个量的公式求解。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对计算公式不熟悉。

分析完问题,对学生反思试卷做出三个阶梯性要求。

第一步:订正答案,把考试中错题的答案和正确答案并列,分析答错原因。

第二步:深挖相关知识点,把错题表现出的只是薄弱环节的“坑”挖大,再填上。比如氧气验满题打错,那就要把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检验、验满、验纯三验方法都联系起来搞明白,重整知识结构,甚至是思维导图形式整合。

第三步:反思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提出深层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浅表学习,浅尝辄止,不愿深究,导致学习如浮光掠影,识记背诵的标准可以达到,但是理解、分析、综合、创造还差的远,也就是深度学习远远谈不上,怎么办?

办法是有的,不是你拿起了书本,就意味着学习;也不是你做题目,就意味着学习。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提出了问题,学习才真正的开始。那在反思这道错题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才是慢慢进入深度学习。例如最后一道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题,仅仅写出正确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反思?简单点说就是提问题,为什么质量参考标准要选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什么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为什么是约等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提出的问题越有价值,分析问题越深入、越细致、既发散、又收敛,解决问题越有效、越简约、越多元化,那么学习就越深入。

考试成绩只不过是学习的副产品。学的好,用的好,考分高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可将前后者颠倒来追求。

《课堂在线》试卷评析课对学生要求的一些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