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号开卷,决定利用中午的碎片化时间来阅读,因为这种专业化的书籍读起来比较吃力,也不是我的兴趣爱好,所以化整为零地阅读,痛苦感可能会减轻点吧,不过大夏书系声名远扬,应该不会很难读吧。“精杠”可能会说,你不爱这个,又没有兴趣,这么折磨自己干甚?我想起龙哥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要把爱好和特长混为一谈,虽然填表格中爱好特长往往是在一栏。” 我只能说为了生活。[呲牙]
断断续续地读了四个多月,读完这本走向深度学习。初读不以为然,读完回味悠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提出了听课的一种新见解,对传统听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治愈。
传统听课,是听课教师正襟危坐,腿上放着学校定制的听课记录本,手中拿笔,记录授课老师的教学行为,课后来几句总结性评价,层次高一点的谈谈学科素养思维培养,低一点的谈谈教态语言备课充分,套路一点的就是三个优点两个不足一条建议。
我身边的老师大多不太愿意让别人听课,辛辛苦苦准备一通,上完以后还要让人评头论足一番,现在的老师都是四十以上居多,教学风格早已形成,教学理念不同形成的风格差异,不是听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认同的。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你不至于因为西红柿的红色好看而否定青椒的绿色吧?
陈静静老师提出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不应该聚焦于评价执教老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而在于真正深入地理解课堂的生态,特别是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她不仅提出观点,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即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和关键事件分析。
陈静静老师将课堂观察的重点从教师转向学生,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完整学习历程的观察,将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风格、互动关系、学习困难、精彩观点纳入到课堂观察的视野之中,引发观察者反思和研究的问题凸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奥秘就一点点被揭示出来,打开学生学习的黑匣子。
我认真研究过学生们到底是如何学习的么?我自问自己。其实从教二十多年,对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在教我自己女儿之前,我也是一知半解。初三带过自己女儿之后,也算刚刚启蒙,尚未登堂入室。所谓半解,是从自己求学的经历出发,认为学生学习不都差不多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知识,一样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另外的半不解,是不同的学生有差异,人跟人的差异,有时比人跟神的差异还要大。
顺便说一句,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了,这对于家长来说是好事,钱包和时间的压力减轻了,培训机构利用资本和焦虑疯狂敛财也是昨日黄花了,但是教师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教育光靠学校,缺失了社会和家庭,也是让人忧心忡忡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