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解析苏轼《和陶杂诗十一》
(2018-09-22 07:39:54)【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解析苏轼《和陶杂诗十一》
陈圣余
一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出京城,且一贬再贬,越贬越远,最后贬到天涯海角,无可再贬,徽宗时遇赦,最终病死常州。他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自况自己的一生最主要的经历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诗人的苦难之地,也是走向名誉巅峰之地。
苏东坡品性高洁,才高八斗,对国家大事,往往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也恃才傲物,不为权势所折,“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对于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新政,他一贯公开反对,反对不成,就在诗文里对改革新政甚至对皇帝进行批评和讥讽,这一点他后来在受审时也供认不讳。因为他名重当时,他的诗文和态度在朝野影响很大,给改革新政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也因为他的名气大才保住了性命,当然,宋神宗爱惜人才且遵循“不杀大臣”的祖训也是重要原因。
苏东坡被贬是不是冤案呢?按照当时国家的形势和法律,应该不是冤案。苏轼在受审时承认,他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的;《戏子由》诗是违抗“朝廷新兴律”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他的名望和身份,受审时并没有受到逼供。究竟是不是冤案不是本文主旨,此处仅略为说明。
二
苏轼推崇陶潜,晚年更情有所系,洋洋洒洒写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他的得意弟子黄庭坚为《和陶诗》作跋:“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通观一百二十多首《和陶诗》,虽多隐逸田园之思,复有“吾道不行”之叹,也有“对现实不满”的愤懑情绪含蓄纸内,“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早已消磨殆尽,人生在他眼里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成为他无奈的甚至是悲怆的选择。
《和陶杂诗》正是他在远贬海南(儋州)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所作。下面仅分析其第十一首,因为和我们“东海”有关。
许多人以苏轼《和陶杂诗之十一》这首诗为依据,来证明苏轼没有去过东海,也没有到过苍梧山。余觉得有“望文生义”之嫌,没有经过细致的推敲和考证。理解此诗先要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人因何而作,了解诗人的品格性情,了解诗人的“诗风”。诗人在诗中写了朐山、东海县、石桥梁、黎母国、于公乡、蠔浦黏山、暑路飞霜等景象,全与“东海”有关,可见诗人是熟知“东海”的。
这首诗是次韵,就是说,陶渊明用什么韵字他也依次用什么韵字。陶的《杂诗十二首》之十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苏的和诗: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蠔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朐山、东海县、黎母国易懂,下面解释一下“石桥梁”、“于公乡”和“沧凉”、“暑路飞霜”:
“石桥梁”是一个典故,传说,秦始皇为看海上日出,在赣榆青口和秦山岛之间筑20里石桥,后坍塌,人称“神路”。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行。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
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九:“秦望山(秦山岛)……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
晋·伏琛《三齐略记》:“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为相见,神云:‘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
古人作诗,多用典故,推崇“无一字无来历”,东坡大家,学养深厚,诗中信手拈来,自是常态。《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即“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之出处,诗人用秦皇的“石桥梁”比喻通往理想境界的外部条件。
于公乡:
这里指东海县。杨松冀先生援引宋
沧凉:同苍凉。《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也暗示诗人当时沧凉的心境。(还是与东海有关)此故事也是《和陶诗》句“出日观沧凉”的出处。
暑路亦飞霜:热天也会飞霜。海南有时也会有霜雪,古志书多有记载。详见篇末。
三
下面试析此诗:
此诗的大意是:我以前曾经到过朐山,(像孔子和秦皇一样)在山顶观看沧凉的大海和日出。此时,我想到对岸的东海县(南城及苍梧山),可恨海上没有石桥梁。今天的海南与当年于公的故乡东海县是一样的:这里的海蛎子和东海县的海蛎子也一样,互相黏结,像小山一样;虽是这里终年皆是热天,但和于公的故乡东海县一样,也会飞霜。即便如此,我现在还是真的很高兴,并不怨恨被贬谪在这遥远荒凉的地方。
他把现在的“黎母国”(海南)当做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当做东海的苍梧山,所以并不抱怨远离大陆,远离朝堂(他也不敢再抱怨了)。他襟怀坦荡,“哀而不怨”,同时,他也是一个心胸豁达能适应困境的人。
陶诗第四句的韵脚是“梁”字,苏轼用“桥梁”的“梁”很自然也很贴切,既不是为了凑韵而显得生硬和勉强,又很自然的化用典故表达了内心的期望。
陶渊明《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苏东坡《和陶诗》:“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两首诗的镜像和意旨何其相似乃尔?不是苏东坡刻意模仿或江郎才尽腹无新辞,他完全是在与陶渊明保持一致。您靖节先生到过遥远的东海,我也追随先生的足迹,到过遥远的东海。二人的诗中,有没有相似的意境和心境?不但有,而且一样。陶渊明的眼里是苍凉,心里是寂寞和惆怅,还有遁世的向往。东坡也然。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表达了归隐后有志难酬的苦闷,展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第十首),他的内心蕴含着无限的忧愤和不甘无所作为的情结。
苏东坡此诗表露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不但有陶渊明类似的归隐情结,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不甘,更有对朝廷的幻想和期待,“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这句话不能仅按字面的意思理解,那这首诗就成了叙事诗。读者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仔细体会诗中流露的内心世界。这里的“东海县”其实是一种理想,是彼岸,诗人还是期望重返朝堂的,他期望有一座桥梁和通途,把他带回中枢。“东海”的苍梧山恍若仙境,比喻理想的归隐之地。“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其实是“欲济广东路,恨无石桥梁”的含蓄说法。
这样含蓄夸张的句子在古人的诗词里时常出现,并非东坡先生所独有,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虽然李白这样说,但是不代表他没有去过四川,没有走过蜀道。同理,虽然东坡先生说“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不能说明他没有去过苍梧山,没有桥可以乘船,当天没去不代表次日没去。更何况“醉翁之意不在酒”,苏东坡并不在意现实中的东海县苍梧山,也不在意朐山和苍梧山之间有没有神人所筑的石桥梁,他在意的是他的理想和归宿,在意有没有实现理想和归宿的外部条件。他的理想是什么呢?“东海县”,比喻曾经的朝堂和可以让他施展抱负的地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东海县”也代表他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他的彼岸,是他向往的归宿。
诗中提到“于公”和“暑路飞霜”的故事,诗人为什么用“于公乡”而不用“二疏乡”“匡衡乡”或别的乡呢?只能有一个解释:暗喻“乌台诗案”也是“冤案”,期盼也有位“于公”替他在身前身后洗雪冤情。诗人借古抒情,举重若轻,不细推敲,看不出诗中有丝毫不平之意,发“牢骚”不着痕迹,的是文林高手。
四
苏轼去没去过苍梧山呢?他在《次陈海州抒怀》中写道: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诗人视苍梧山为海上仙山,他很早就知道苍梧山上的草木都是仙药,想将妻儿留在市阛(抛弃),自己在苍梧山隐居,可是这样的“雅志”只能想想而已,现实却难以实现。阻挡诗人归隐苍梧山的原因很多,此不赘述,但是可以明确的说,并非海上没有“石桥梁”所致,试想,如果诗人坚决抛却尘俗抛却官场,又岂是浅浅一衣带水所能阻隔?即使没有“石桥梁”,坐船半个时辰就到了。如果诗人没有到过且考察过苍梧山,“欲弃妻孥守市阛”岂不十分草率?
当时诗人远贬惠州和海南,生活状况还是相当艰苦的,有一架通天的“石桥梁”帮他脱离“苦海”是诗人的期盼。诗人向往东海县,还因为东海有他敬仰的偶像二疏的遗迹。在屡经挫折且“恨无石桥梁”之后,想学二疏辞官不做归老山林就成了很自然选择。“东海”是诗人寄托的意象,是他心中的桃源。经过乌台诗案的打击,他写诗再也不能锋芒毕露直抒胸臆了,而是越来越含而不露。
他在《和陶咏二疏》中同样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念头:“二疏事汉时,迹寓心已去……我尝游东海(明确说明曾经游览东海),所历若有素……庶几二大夫,见微而知著。”我曾经游历东海县,对那个偏远(似海南也似桃源)的地方久已熟悉……似乎疏氏两位大贤,早有先见之明,故能急流勇退,断然回归东海乡里,享受田园之乐。诗人对“二疏”(和陶渊明)视名利为粪土的风范推崇备至,感慨世人留恋官场,留恋繁华,不知道二疏高远的志趣。苏轼心中的“东海县”已经成为“二疏”和“陶渊明”的符号。
据上,“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是诗人对于理想不能实现,困境不得纾解的呼喊和长啸,而不能将其视为苏东坡没有到过东海县(苍梧山)的证据。《和陶咏二疏》“我尝游东海”,已经很明确告诉世人,他到过东海县(苍梧山)。
(本文收入《云台山一百年》)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注:
当时宋王朝政治腐败、军队糜烂、国库空虚,急需改革。
北宋时东海县的县治在南城,整个苍梧山属东海县,常简称“东海”。
此句的真实意思是:我想回到朝堂,实现我的抱负,可恨没有人为我搭设桥梁。
当时,苍梧山和朐山周边海中的海蛎子很多,朐山头下面的陶湾村原名就叫“淘蛎湾”,现在农田里还不时挖出海蛎子壳。
参阅窦娥冤六月雪典故。
被贬谪到这里觉得“很高兴”“不怨恨”是说给皇帝听的。“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出自柳宗元《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高歌返故室,自罔非所欣。”柳宗元也深受苏东坡的推崇,也有贬官外放远离京城的遭遇。
据陶澍考证,陶渊明到过的东海就是现在的云台山及高公岛一带。高公岛有柳河村,是陶渊明筑堤种柳之处,一度称“五柳河”。
宋时广东省称广东路。“欲济东海县”的意思是“欲济广东路”或“欲济开封府”的含蓄说法。
注:有素:由来已久。有故交。谓久已熟悉。
附:
暑路亦飞霜:热天也会飞霜。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记载: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万州(今万宁)雨雪;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临高下雪三日夜,树木尽枯;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澄迈天降大雪,槟榔树木多伤。正德《琼台志》有载:“正德丙寅(1506)冬,万州雨雪”。曾任宣化(今广西邕宁县)知县的万宁人王世亨还特意作了首诗记录了当时下雪的情景:“撒盐飞絮随风度,纷纷着树应无数。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老人终日看不足,尽道天家雨珠玉。世间忽见为祥瑞,斯言非诞还非俗”“百年此事真稀奇。”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15世纪初至20世纪初,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在中国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所以当时连海南也出现了降雪。”“六畜冻死、槟榔殆尽、伤禾实收、岁荒民饥……”
近现代:飞霜极冷 人畜冻死。
曾出现过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并造成人畜冻死。在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海南出现过霜降的记录。“清光绪十八年(1892),琼山、屯昌、定安11月大雨霜,前所未有,有贫者冻死,老人及牛畜被寒气侵死者甚众,琼地向来未有如此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