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北固山

石刻文字和图像是中国“国粹”艺术之一。石刻文字,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勒石铭金”一词说的就是石刻文字与青铜铸造文字。历代石刻的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以歌咏秦国君狩猎的先秦时期的“石鼓文”最负盛名。
北固山原是海中岛屿,现为半岛,是北云台山支脉,明末清初始与北云台山相连。北固山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文化遗存颇多,1982年2月在北固山南麓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鼎、剑等青铜器和陶器。北固山曾建有多处庙宇道观,如:紫阳岭的紫阳院;紫阳院前的五神庙(财神庙);北固山南麓的碧霞宫、安和寺;小庙岭的山神庙等。紫阳岭、后大门、瑞石窝、灯盏崖等处都有古诗文刻石遗存,最早的是唐朝刘知几(661—721)的“瑞石窝”题刻(今不存);金朝(1174年前后)的“灯盏崖”宋蟠诗刻;清道光紫阳岭“山海奇观”诗刻;清光绪后大门黄道传“云水荡胸”题刻;民国早期瑞石窝诗刻。现存最早的是金代“灯盏崖”宋蟠诗文诗刻。
一
灯盏崖,在北固山南坡,北固山三奇石之一,状若古之灯盏。其石高悬于山脊之上,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形也似苍鼋,又似飞鹤。金代东海令宋蟠题刻诗中喻为苍鼋。(崖,本地读音不读ya,而是读“捱”ai,阳平。)
《炳石主人笔记》中有一段话记载了此石刻发现始末:
1997年因慕风景,余买地筑蜗居在北固山南坡灯盏崖下,离灯盏崖约20余米。居不甚高,市不甚远,瑞石作伴,苍松为邻,足以养心养气。“灯盏崖”即“光明之石”也,故名蜗居为“炳石居”。发现石刻纯属偶然,2010年11月8日下午2点多,微醉,约书家成先生到灯盏崖游玩,成先生发现灯盏崖下垂直面东的石壁上好像有字,近前细看,的确有一个似繁体的“风”字,一个是繁体的“戏”字,其余还有许多文字,由于石壁苔痕斑驳,颜色灰暗,文字小而刻痕浅,难以分辨。10日下午,余用毛刷蘸水擦洗石壁,那些字稍稍明显,中间繁体的“风”和“戏”字很清晰,字径约5厘米,别的字还是看不清。当晚,电话告诉张树庄先生,请他带会拓字的人来一同辨认。16日下午,张树庄先生从新浦带封其灿先生等人来看,将石壁上的字拓了下来。石刻刻面高约0.9米,宽0.3米,字径5厘米,属竖式排序。张先生辨认右起第一行似淇水宋蟠四个字,其余文字从右至左竖排,初步辨识如下:
淇水宋蟠
巨石如苍鼋奋身欲□海横空三丈许
尺尾山□在烈风振□□此石不□坏
造物巧游戏其机谁可解六□□所无
惊眼叹奇怪莫言古至今犹应阅□代
11月23日,经张树庄、封其灿等人再次确认文字如下:
淇水宋蟠
巨石如蒼黿
橫空三丈許
烈風振山動
造物巧遊戲
六合何所無
莫言古至今
此乃一首六十字仄声韵的五言古诗。
当晚查《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职官:金(朝):“东海令审蟠,字伯升,淇水人,世宗大定年任。见钓台石刻。”又查《嘉靖海州志》金石篇,发现有一注释:“‘审’字实为宋字之误”。据此,可以确定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前后宋蟠为东海县令,是时海州属金。《金史
《云台山导游诗稿》也有诗咏灯盏崖曰:
【灯盏崖及炳石居】
一
许是补天弃置材,翻身化作玉灯台。
昂头奋勇鼋朝海,振羽舒身鹤展才。
自有华光长指路,常同日月共徘徊。
只因受得人膜拜,福寿祥和一起来。
二
灵山醒悟自飞来,化育曾经日月怀。
野鹤乘云翔世外,归航压浪向蓬莱。
补天本是青峰玉,指路翻成灯盏崖。
愿以澄光留此处,抚风牧雨照云台。
三
又喜今天小事无,南风戏柳柳眉舒。
观花未放权观树,钓水难提且钓鱼。
闹市歪诗难贾酒,闲庭缓步易翻书。
醒来种玉青峰上,前望江淮右望徐。
四
又见三春到草庐,嫣红姹紫艳何如。
庭旁有树皆争绿,案上停风似爱书。
只以禅心观自在,随他明月照沟渠。
浮生且乐家园老,野鹤常来问起居。
五
书城夜读月将残,择尽诸家俱可观。
老笔谁怜新派别,时人不爱旧衣冠。
聊从学海孤帆远,岂慕琴台一晌欢。
仰看长天高万里,蟾光如水照栏杆。
二
北固山大平顶(紫阳岭)往西北里许,路西南侧有一突兀高起的峰头,石刻在峰头悬崖下的北立面,石面垂直平整,深灰色,高二米多,刻字部分高约一米多,石刻内容如下(见图):
从右至左横刻:
山海奇觀(正楷)
右起往左竖刻(行楷):
大清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
六月朔榖旦公立
長流澗下水長流,日照紫陽景最幽。
左右環山迎渤海,相傳遺跡至今留。
望海須登望海邊,果然浩渺接雲天。
舍利山前紫陽觀,人但能來便是仙。
第一首,除“渤”字看不清外,余皆能辨。以音韵推之,渤海之“渤”古音仄声,应是渤字,按律诗、绝句“二四六分明”的规矩,该字处于第六字位置,应为仄声字。古人称海州湾及外海为“东海”,海州湾北方之海为“北海”,也称“渤海”。第二首第一句之第一、三、七字模糊难辨。“望海边”之“望海”不知所指是地名还是行为。前一首写的平实通俗,诗中有长流涧、日照、紫阳、环山、渤海等意象。不知此诗文何人所作,何人书刻,七言诗之后模糊一片,似有字迹,也许是风化的落款?诗中所言“相传遗迹”是什么遗迹呢?紫阳院的遗迹?这是一个待解之谜。
长流涧走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曲转向东,发源处北岸即北固山最高峰舍利峰,其峰兀然突起,气势雄奇,没有植被,石骨嶙峋。涧南即紫阳岭,较为平坦,土厚草深。长流涧中游陡峭,幽深清秀,涧口有北固山三奇石之一的“剑石”。
站在舍利山顶,极目四顾,但见沧海寥廓,东无极涯;云山苍茫,气象万千。港池似玉,鸽岛如螺;帆樯云集,吊车林立。秦山岛浮于浩渺烟波里,鹰游山飘在闲云淡雾中;西大堤沉沉一线,南固山翠染高屏。真所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直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而欲学范仲淹公“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紫阳岭上有电视差转台,岭上有路,可通汽车至舍利峰下,路两侧黑松连片,西岭瘦竹茂密。舍利峰南坡古有紫阳院,遗址无觅。紫阳岭北破下即是长流涧。
《云台山导游诗稿》有诗记其事:
【北固山舍利峰长流涧】
我来未见水长流,却见峰巅景色幽。
大港云连接浩渺,小城山抱竞危楼。
紫阳院外寻无路,舍利身前忘有求。
想问摩崖谁是主,浮名不上最高头。
【北固山紫阳岭】
长流涧下结秋霜,碧玉梢头挂紫阳。
已去山僧归别院,常来吊客怅空荒。
无边竹树摇正好,一港帆樯渡未央。
欲向峰头寻佛路,凡心向远望苍茫。
三
原碑位于今海滨公园向若亭北30米处,一岩石上有碑座凹槽。今不存。张树庄《连云丛谭》载,二苏先世原为淮扬泰州人,其始祖从明太祖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袭百户侯。明信国公汤和设卫防海时,调入日照安东卫驻守,仍袭百户侯之爵,在安东卫落户。明末,其后人苏京、苏衮二人为躲避清兵追捕,于1645年隐居墟沟北固山上。苏京,字殿卿,号临皋,生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明末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1647年降清,任陕西道监察御史,5年后(1653)卒于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建甯兵备道任上,终年62岁。京平生轻财好施,世人誉为:“持己秉三代直道,待人凭一片丹心”。著有《小学注解》、《笔山居艺》、《畿南纪兴诗》、《文稿》传世。京五弟苏滚,字雪堂,明末贡生,苏京降清后,苏衮仍留墟沟,是墟沟一支苏氏的先祖。苏京隐居墟沟期间,悠游山水,到过宿城并有诗:“别有寻幽径,重来另一天。峰回山势迥,路转地形偏。窈窕荒蹊窄,嶫峨峭壁悬。闻(字误?)观山鸟美,淇澳卧龙眠。摩石敲新句,拂苔读旧篇。沉沉禅境寂,泠泠梵声喧。羹煮云根蔌sù,茶烹涧底泉。青菁尘外饭,白云坐中联。山下耕桑侣,逃秦不计年。”
张百川《云台导游诗钞》:在墟沟北山“乐寿山庄”园内崖上。碑文:“明二苏避难处”。碑上款小字“岁乙丑中秋之吉”,下款小字“兄御史弟贡生苏京苏衮”。案:乙酉,明由崧(即福王)弘光元年是乙酉,其时山东为清所有,群寇如毛,二苏避难海上。今山东日照县居民相传,谓二苏系安东卫山岚头翰林苏仲山之远祖。
《云台山导游诗稿》有诗:
当年北固盼明师,也羡逃秦不计时。
避难曾闻碑有记,隐居未达世无知。
苟全性命归新主,却失桃源续旧诗。
可叹丹心谈直道,徒留世上说瑕疵。
四
瑞石窝是北固山三奇石之一,在北固山东南坡头,两处山石凸起部支起两块巨石,成一石棚,下可容数人。北则外石壁上刻有正楷“瑞石窝”三字。登瑞石窝顶但见长堤外碧海沧沧,烟波万顷。十里码头,铁臂林立,巨轮来往,恍若鳌鱼。瑞石窝北邻向若亭,东临海棠路,游人随意登临。南下有广场,早晚舞者咸集。对面隔大港路和陇海铁路是墟沟老街,夜晚霓虹四起,一派升平景象。瑞石窝东有一株松树,树龄百年以上,树顶枝条平展,婷婷如华盖,人称“倒栽树”,松枝平展,上可卧人。惜此松于去岁遭虫枯死。
据张树庄先生《连云丛谭》介绍,今天的瑞石窝并非以前的瑞石窝,原瑞石窝位于山门西边。2000年,在台湾的104岁的墟沟邵诗谭老人回忆,山门西北原有一丛怪石,状若新月,犬牙交错,其中一块高丈余的大石上刻有“瑞石窝”三大字,旁有“会稽刘知几题”数字。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进士),《史通》的作者。民国间海州镇守使白宝山来墟沟,深爱“瑞石窝”三字,遂决定在此石西北建别墅,以为养老之地。其后,瑞石窝那一丛怪石被石匠凿破用于建楼,白宝山万分痛惜,又在今瑞石窝处刻了三个大字。同时让秘书灌云中正人王晓农在旁边写了31个字的题记记下此事,此题字今不存。
国民党高官黄杰曾题诗赠白宝山祝寿,后来刻在瑞石窝北侧的石壁上,其诗如下:
我来黄海听渔歌,初次瞻韩瑞石窝。
喜上云台观浴日,闲从北固看回波。
与人增寿山弥静,把酒言欢颊自酡。
老去廉颇犹健饭,还当为国整金戈。
右诗谨上峻青将军。丙子春月黄杰并书。
黄杰,字达云,1902年生,长沙人,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1949年民国国防部次长,1962年台湾省主席,1969年台湾国防部部长,1972年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1995年去世。1936年,白宝山六十岁时,黄杰作上诗以贺。时任海州税警团团长。
《云台山导游诗稿》有和诗二首:
【瑞石窝
一
闲从北固放清歌,幸有天生瑞石窝。
向若亭前呼日出,倒栽树上看星罗。
一山春色犹嫌少,万顷秋光岂恨多。
夜对灯红迷酒绿,时人不复枕金戈。
二
采风访古问渔歌,瑞气横生出石窝。
喜与红霞追落日,聊同白雁戏扬波。
一山浩气嫌留少,半斗庸才恨不多。
欲向仙乡寻好梦,时平久未看吴戈。
五
旧军阀也有儒雅的,武事之余,也常常吟诗作画附庸风雅,不似今天的一些官员只是酒囊饭袋,不学无术,俗气拒人。1924年,海州镇守使王白宝山请德籍工程师设计,在北固山东南麓建乐寿山庄,有楼房、喷水池、“向若”亭。建成后时邀骚客友人吟诗作对,勒石留名。
向若亭的“向若”出自《庄子·秋水》。“向若而叹”比喻面对强大高明者自叹不如。向若亭八根石柱上皆刻有对联。
东面两根柱子上朝内的对联是:
日出日落自朝暮,潮去潮来无古今。
相传是白宝山撰。
西面两根石柱朝内的对联是:
日对青山作酬答,气与黄海相吐吞。
传为刘景波撰。
西面两根石柱朝外的对联是:
天开北斗斟沧海,地负南山起画屏。
传是白宝山撰。
南面两根石柱朝内的对联是:
百年易逝诚何恋,一壑能专亦足豪。
传为王道元撰。
北面两根石柱朝内的对联是:
陇汧西去三千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传为陈调元撰。
向若亭檐下横梁上也有题刻,东曰“海日东升”;西曰“平秩西成”;南曰“南山如画”;北曰“波澜壮阔”。
向若亭的题刻和乐寿山庄里的其它石刻一样,都毁于“文革”。1981年,“公园”请一些熟悉石刻内容的人回忆石刻内容,根据回忆内容进行恢复。现在的“向若亭”、“瑞石窝”、黄杰的“祝寿诗”题刻都是根据原刻相片放大后请人书写、补刻的,“祝寿诗”是书法名家顾铁侬先生书写。在“祝寿诗”题刻右上角有白宝山的书法老师华世奎的作品,题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石刻竟无法复原。
白宝山经常和嘉宾好友在此处观海赋诗,向若亭的八根柱子上的对联就是他与好友陈调元及陈的朋友刘伯涛、王道元四人在此亭避雨、游玩时的作品。
瑞石窝西有“乐寿山庄”大门,大门是青石“毛骨墙”,样式中西合璧,颇有气势。门楣正面是“乐寿山庄”,背面是“海疆磐石”题刻,隶书字体,古意盎然,苍劲老到,刻工精湛。
五
云水荡胸石刻位于北固山之玉枕山(小棺材山)东侧的石壁上,石刻高1.5米,宽2.5米。石刻主体是“云水荡胸”四字,隶书,字径约50厘米。下为跋文,楷书。为黄道传于光绪己亥年(1
此石刻隶书结构工整,遒劲端庄,楷书洒脱俊秀,刚劲有力,此石刻1982年被定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云台山导游诗稿》有诗:
【后大门观潮】
横冲万马拍岸来,竹岛琴山颤两堆。闹海谁掀黑水立,摧波我唤玉龙回。
潮来怒搅翻江杵,浪打惊开动地雷。七月风高催急雨,琼花拍面雪喧豗。
黄道传,字习斋,别号薪田先生,自号守拙老人。海州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幼习儒学,弱冠赴海州直隶州试院,考中“府首案”,后以禀生资格被选为拔贡,因深恶官场丑陋,故不愿为官,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东海、赣榆、沭阳、灌云、灌南、响水等地,多为名儒硕彦,他被誉为海属一代儒宗。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90-1903年),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多年。其间于光绪二十四年,被朝廷钦封为五品奉政大夫,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次年,于石室书院(考棚)东建海州中学堂,他为首任舍监。民国后,他隐居家中著书立说,著有《啸月山房诗文集》等流传于世。尚有诸多诗文因战乱而湮没失迹。民国6年(191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长袁祖成推荐,任《江苏通志》采访主任,并兼海属四县(海、赣、沭、灌)分纂。民国14年80华诞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赠“朐痒硕望”匾额一方。黄道传文学学养深厚,擅书画。其书法以隶书、楷书见长,绘画以工笔山水最佳。他的绘画作品多为山水中堂、花鸟条山,当时,海州书香人家多有保存。民国18年病逝,葬于城东孔望山麓之朐山头。
图
http://s4/mw690/001g6l8Ugy6Xp15IVR953&690
http://s1/mw690/001g6l8Ugy6XoYYVBhmc0&690
http://s2/mw690/001g6l8Ugy6Xp1kpE1H21&690
http://s10/mw690/001g6l8Ugy6Xp1lPBxv09&690
http://s15/mw690/001g6l8Ugy6Xp0OEiVUee&690
http://s15/mw690/001g6l8Ugy6Xp0PZHSmde&690
http://s16/mw690/001g6l8Ugy6Xp0R2vvN2f&690
http://s4/mw690/001g6l8Ugy6Xp0SpYVZ53&690
http://s1/mw690/001g6l8Ugy6Xp0TI92g80&690
http://s10/mw690/001g6l8Ugy6Xp0UwXBn39&690
http://s6/mw690/001g6l8Ugy6Xp0X9anjf5&690
http://s11/mw690/001g6l8Ugy6Xp10RiSS8a&690
山海奇观题刻:
黄杰祝寿诗题刻:
瑞石窝题刻:
向若亭题刻:
乐寿山庄题刻:
后大门云水荡胸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