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光中的50弄之传达室

2025-10-18 10:56:02
标签: 童年回忆

上个世纪60年代初,50弄大院与主体建筑同时建成的配套建筑除了汽车房之外,还有传达室。传达室的设置,使得50弄大院当时在外人看来很规整,带有明显机关事业单位的味道。传达室东侧出入院子的两扇绿色铁质双开大门显得很气派,如果平时白天没有车辆进出,这两扇大门不是关闭着,就是只开一扇,到了下午六点钟过后,则完全关闭,一直要到早晨七点钟过后才会有值班人员打开。站在马路上往北看,50弄的这两扇大门的左边,还有一扇绿色的铁质小门,这扇小门通常会在晚间22时之后关闭,次日凌晨才会打开。小门的宽度不大,也就1米多些,高度也没两扇大门高,但门上有瞭望孔,门后装有横向锁门插销,小门左侧水泥立柱上还装有电铃按钮,便于晚归之人进院时呼唤值班人员开门。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传达室已无值班人员驻守,50弄的进出变得随意起来,那扇小门已经变为昼夜始终敞开的状态……

传达室是一个长方形的一层楼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78平方米的样子,高度达到3.5米左右,外观装饰与色调与弄内的主体建筑保持一致,都是那种淡灰中带有些黄色的基调,显得很沉稳。最初的它分为两部分,东面一小间为工作间,东边、北边建有带窗台的窗户,北边还有扇房门,木制窗户和房门的颜色外绿内白,给人有一种亲近感。东面一小间的北面建有1米宽,约三米长的避雨走廊。在那邮件不多,尚未设置每户信箱的年代,普通邮件送达后,一般都会放在北面窗户的窗台上,供人自取。西面稍大的那一间为值班人员宿舍,西边有窗,东边在避雨走廊尽头有扇房门可进出。当时在传达室西面那间房间的北边外墙处,还用竹质材料搭建了一间,屋顶为斜披状的带门的库房,用以存放大院环境清洁管理的一些专用工具,如竹扫帚、铅桶、水管等。上个世纪60年代末,因住房紧张,已无值班人员驻守的传达室,一度还成为了中波公司某位船长家庭的住所……

年少的我们,把传达室作为玩耍之地是60年代中期之后。那时即使在白天也很难见到大人的身影在传达室里出现,于是我们便有了为所欲为的胆量。那时,在小男孩的眼中,传达室已经成为一座“岗楼”,爬上它的房顶,通常所做的游戏便是“站岗放哨”,居高临下,我们俨然成为50弄一时的“守卫者”。登顶的路径通常是那扇小铁门,因为它高度不高,且有横向插销作为踏脚之处,胆子大一些、个子高一些的小男孩,便会用手扒着小铁门的上沿,脚蹬横向插销向上攀爬,然后在小铁门顶部登上紧靠传达室东面外墙的正方形型水泥立柱,站稳后弯腰扶着传达室屋顶的墙头,偏腿跨入,便可轻松来到传达室那呈平面状的房顶(四周有约40厘米高的围墙),尽情嬉耍一番后再由原路下到地面。时间久了,我们还找到另一条下到地面的路径,那便是在传达室房顶的北面,先沿着外墙下到边上搭建的芦席棚结构库房的斜披状的屋顶,然后再扒住库房东面屋顶的外沿,荡下身体。跳至地面……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为何会喜欢登高玩耍,主要还是受当时电影《小兵张嘎》的影响,影片中嘎子在村子里上屋顶、过天梯,行走自如的镜头,至今仍让人仍记忆犹新……

如今,50弄的传达室早已变了模样。外观变成了一个两层楼高的建筑(已将原先北面的芦席棚结构库房纳入其中),二楼椭圆型的外观还真有一些碉堡岗楼的味道,外墙被涂的黑糊糊的。底楼东面原先边上的小门已不知所踪,里面一小块地方(基于原先搭建库房的位置)成为门卫室,供现在弄内从事物业管理的值班人员使用,其他部位变成了一座咖吧,且底楼朝南面向马路的墙壁已被移除,呈完全开放状,吧内的布局让路人一目了然……据说此地也已成为五原路上的一处“网红”打卡点,不时会有一些小青年在此处逗留,拍照留念。

哎,回不去了的50弄传达室。

——写于2025710

摄于20258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