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样都曾“搭界”过……

2024-05-24 18:49:10
标签: 都市里的记忆

上个月的今日读晚报,看到一篇题为“光明中学和‘鲜得来'排骨年糕”的叙旧文章。显然,这是由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繁花》所引发的一个话题,读罢也能让过来之人产生一些联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笔者进厂参加工作进入到第七个年头。在连续两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失利(最后一次离最低录取分数线还差8分)之后,痛定思痛,决意还是从补习初中文化课开始,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基础水平,于是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了全市统一的青工初中文化补习活动,当时的学科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四门,教学方式分为电视课和老师面授辅导两种。

记得当时语文课的授课地点就安排在位于淮海东路上的光明中学内,这所前身为“中法学堂”的建筑十分经典、醒目,虽然正门开在淮海东路,但西面还有一个扇门开在西藏南路上,而在这扇门北面的一条小弄堂里便是当时“鲜得来”排骨年糕店家的所在地。为了不影响在校学生上课,也方便青工在下班后参加,所以为期三个月,每周一次的初中语文授课都安排在周一下午五点半至七点半之间进行。当时笔者工作的企业位于八仙桥附近的金陵中路上,离开光明中学不远,故四点半下班后赶去上课时间比较充裕,便有了先去享用“鲜得来”排骨年糕,再进教室上课的经历。当然,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位当时月收入36元(笔者那时的工资已有42元,学徒满师后因工作出色,没两年便获得了名额仅为2%的工资晋级资格)的青工而言为数并不多,毕竟当时一份“排骨年糕”一角五分的价格,与3分钱一个咸大饼和8分钱一碗阳春面相比,显得要昂贵的多了,消费有些“奢侈”。作为“垫垫饥”(回家后还要吃晚饭),解解馋,只能是偶尔为之。

回首这段因参加青工文化补习,时隔8年后重进中学校园的经历,仍会有些“小激动”。正是这段利用工余时间在光明中学上初中语文课的经历,开启了自己“边工作,边学习”,为实现“把曾经被耽误的学习时间补回来”的目标而努力的一段人生历程。经过数年努力,先后取得了初中、高中文凭,最后参加上海市统一高考,得以进入上海电视大学大专班学习,并于1987年获得毕业文凭,将自己的学业划上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弥补了原先于1971年中学毕业时“无文凭”的缺憾。

至于对当时那家“鲜得来”排骨年糕店家的印象,尚停留在店铺不大、设施简陋的感觉上。当时享用时坐的是长条木凳,面前的桌子也是窄窄的、长条形的那种,且表面油腻腻的,与厂里食堂差不多。当时可能是笔者去的那个时间段属非就餐高峰时段,虽然店内来客不少,但没有出现过排队等候多时的情况,而且每份排骨年糕上的很快,来客吃完就走,待在店内的人流转比较快。现在回味一下,“鲜得来”排骨年糕确实具有特色:两条雪白糯软,扁扁的呈条状的年糕,加之用面粉包覆经过油炸后鲜嫩喷香的一整块猪大排,还配有咸甜适中、略带鲜辣味的暗红色浇汁,食用后不仅管饱,而且的确能够获得一种味蕾上的享受……这也是它经久不衰,持续得到食客追捧的根源所在吧。

——写于2024326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