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语没搭前言

2023-07-13 09:29:53
标签: 读报有感

420日晚报“夜光杯”栏目刊载了一篇小文章,名为“给巴金送生日蛋糕”。说的是某一年的某一天(以巴老的生日推算,应该是在初冬时节吧),有两位年轻人到他府上进行采访,给已经是高龄老人的巴金送生日蛋糕的事,因为涉及名人轶事,题材颇为吸引人,故特别仔细地读完了全文。文章写出了巴老的慈祥和蔼,以及对年轻人的关照(赠《随想录》一书并留言签名),读后温馨感十足。文章详细描述了巴老的居所和所处环境的幽静与雅致,也表达了作者对衡(山路)复(兴西路)一带所谓的“上只角”居住环境的羡慕之情,挺有些雅趣弥漫在字里行间……

然而,该文当中却出现了一处“后语没搭前言的疏漏,阅读后感到有些遗憾。行文开始时叙述到,两位采访者是冒雨穿着雨披骑自行车来到巴老住所的。所谓当时“细雨正劲,(眼)镜片有点模糊”。而过了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当两位采访者来到房间里巴老的身边之后,文章却写道,在阳光房里,“巴金坐在藤椅里,戴着眼镜,穿着夹克,两腿之间斜着斯的克(拐杖),温暖在和煦的阳光里。”这样的叙述转圜也太突然了,好像是晴雨变化只在一瞬间。其实,这样的描述真的缺乏对上海初冬季节天气变化的了解,有些太随意了。在上海,如果是雨后立刻转晴,一般是发生在夏季午后雷阵雨过后,当积雨云飘散后,如注的大雨即刻消失,天空可能会变得晴朗,阳光才会复照大地。而在初冬季节或初春时节,在上海若发生细雨绵绵的情况,即使是雨停了,一般是不可能马上出现阳光露头的现象的,那时的天空通常还是会被云层覆盖一段时间。

生活的经验和感受有时对于写作真的很重要。若不太注意,很可能会在对周边环境的描述上,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影响行文质量。这一点对于写作爱好者,乃至一些编辑来说,应该不能忽视。

——写于2023428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