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强:我怎么到了同济

(2014-10-01 09:21:15)
标签:

同济

马原

宗白华

陈从周

人文

分类: 散文杂感

http://s10/mw690/001g599aty6MsWua42de9&690

 

 

我怎么到了同济

 

  

 

我不是正宗的同济校友,当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天南地北的文科高校想了个遍,就是没想过同济。同济的大名倒是听过,可总的感觉那是另一个世界,什么建筑啊土木啊,和我心中的象牙塔毫无干系。后来到上海念书,听过一句著名的校园民谣:“玩在复旦,穿在上外,吃在同济,爱在师大。”四句话里,唯独“吃在同济”印象最深。想象中的同济,食堂里都是山珍海味,老师学生个个脑满肠肥。但也只是想象,那么多年过去了,竟然从没想过到同济的校园走一走,再到传说中的食堂大快朵颐。直到2004年开春的某一天,在复旦北区一个朋友的宿舍,再次听到这个名字——同济。

 

那时复旦北区的博士候选人们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集体进入“卖身”状态,每日里或如天女散花,在网上狂发求职简历;或如华威先生,衣着光鲜,到处赶场子参加人才招聘会。想来我在那样的混乱中还是有些笃定的,许多人的选择都比我多:进媒体、考公务员、公司……,我的想法却只有一个:咬定高校不放松,此生唯作教书匠。如此一来,剩下的选择单纯得多,即:是在居大不易的上海,还是到云淡风轻的外地那时大家最爱做的事就是上中国教育网,点击全国各地的高校网站,了解信息,设身处地地畅想一番,这里投一份简历,那里送一道秋波,左顾右盼,待价而沽。经常听到有人高声宣布:某某和某大学签了!然后就有人附和:哈哈,卖了?卖了就好!

 

我的主顾也不少,天之涯,海之角,好几所高校以优厚的待遇相诱,而最让我神往的是海滨城市的名山秀水,宜人风景,好几次差点就“私订终身”。上海的行情自然差些,最合适的几所综合性大学已然亮起红灯,但也有一所经济基础雄厚的高校对我有意,说是大门永远为我敞开。手里有这么几张牌,故而不至病急乱投医,小小斗室里的那张书桌,在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安静”。

 

也就是在这时,有个朋友说同济正在发展文科,不妨试试运气。于是我们从沪东校区坐校车,来到同济南区。那天老文法学院的二楼中文系办公室里,正好坐着一位我初中时就很仰慕的人——先锋小说家马原。此人身材高大、穿着新潮,彼时正斜坐在办公桌右侧的凳子上,一副随时走人的样子。自报家门后,就把一份简历交到他手里。想到以后有可能和这位先锋小说家共事,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http://s8/mw690/001g599aty6MsWZ2bQP77&690


很上镜的老马

 

后来就接到面试通知再后来就来试上课记得我讲完之后了句有点煽情的话:“我已在汪洋中泅渡了六年,如果有可能成为同济这只方舟中的一员,那将是我的荣幸。”也是大家抬举,那天共有五人面试,最后只留下了我。因为同济接纳了我,那扇永远为我敞开的门自然也就永远地关上了。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一切都是缘分。命中注定,我要和这百年老校同舟共济

 

一晃近年过去了,在这个校园里来去匆匆,穿梭于前苏联建筑风格的南楼北楼,或者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嘉定校区,在三尺讲台上和学生谈古论今,有时会去大礼堂看三个晚上昆曲《牡丹亭》,或者在三好坞河畔的三叶草喝茶吃冷饮。不知多少次,有朋自远方来,于校园内外酒店设宴款待,觥筹交错,不亦乐乎。一些建筑虽没进过,一些小路虽叫不出名,那些树啊草啊石啊水啊很可能就打过一个照面,竟也觉得有几分熟悉。个日子就这么过去,再也寻不回,许多记忆打上同济的字号融进了生命。问自己:是否已是同济人?答案颇有些暧昧不明。旧时有许多婚姻是先结婚后恋爱,淡淡的感情要靠一点点的时光积累。我之于同济,同济之于我,庶几乎类此。

 

http://s13/mw690/001g599aty6MsWJsI569c&690


陈从周先生《说园》书影

 

心情灰暗的日子如果有,也和同济无关。倒是冷不丁会有些事情发生,证明我和这所学校的渐行渐近。那一次,去文庙淘旧书,在乱书丛中,发现了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大十六开本,内有五篇园林美学文字,陈先生内侄蒋启霆先生用蝇头小楷抄写,雅润可喜,当即毫不犹豫地买下。另一次,在中国美学简史的公选课上,讲到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突然想起,这位成就斐然的美学大师,早年曾就读于同济医科,而后才赴德国留学,心里不由得为之一振。而与我更其攸关的,是同济文科在这条越来越大的方舟里,终于有了一间舱位,虽不算豪华却足可欣慰。同济的教授们每当谈到自己与同济的因缘,总会以一种“祖上曾经也阔过”的口气说:想当年,同济文科是上海滩最好的,后来院系调整,阴差阳错地就被复旦占了便宜。……

 

http://s14/mw690/001g599aty6MsWPFNQV3d&690


宗白华先生

 

我不想说什么粉饰太平的话,我只想说,目光放远一点,不带偏见的人,当都能看到同济未来的希望。那希望,如果说是在传统的工科,倒不如说是在方兴未艾的人文。一个大学里没有文史哲这些传统学科,心灵如何滋润,精神如何超越?

 

不瞒大家说,我就在那个雾霾重重的早上对我的大一学生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自己的专业,要对人文学科抱有信心,看到这些天铺天盖地的雾霾了吗?这就是那些不学人文、心中没有敬畏和底线的人造成的!

 

http://s3/mw690/001g599aty6MsX9GN2i32&690

同济的老梧桐苍劲多情

 

越来越喜欢同济校园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梧桐在一块土地上扎根那么多年,在一方不大的天空里伸展了那么多季,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而作为“会思考的芦苇”,似乎总想得太多。孔子说:“再,斯可矣。”大概正是怕“三思而行”会使行动者变成思想者吧。尽管有时候,思想本身也是一种行动。《论语》里除了夫子,我最喜欢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可知子路是个行动的人。而现代人的一个毛病是,所“闻”太多,信息海量而积重难返,以至于真的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我想说的是,总要做点什么吧,既然已经来到了“同济”。

 

                 2014年某日改旧文而成。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