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因为父亲病逝,这些天常思考生死之事,鬼神之事。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些格言其实蕴含天地生命的大感喟和大真理,其实也就是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也”的“性与天道”。虽然天人永隔,但总觉父亲还在身边,这种感觉夫子也许早有体会,所以他又说:“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给父亲送葬的情形常常像幻灯片一样在眼前浮现,不知此刻父亲走到哪里去了,他的魂灵是否安然?于是想起自己曾写过的一篇陶渊明《挽歌诗》的赏析,现在看来,其中的那份超然实在是很可疑的,盖未经历之事,只能想当然耳。今将此文贴于敝博,并问候时常关心、安慰我的诸位朋友。
人鬼情未了
——《古诗今读》之陶渊明《挽歌诗》
留 白
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旦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将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陶渊明临死之前所作的自挽诗。诗的内容和思想都很特别,体现了陶诗题材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入。诗人想象自己死后的情景,以“第三只眼”来注视活人对死者的装殓、祭祀、送葬诸事的全过程,以“死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参悟生与死、人与鬼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表现出诗人在临终之前,对生命的留恋,以及对死亡的达观。
死亡问题一直属于人类认知世界的盲点,大哲如孔子,也曾对想要了解死亡问题的子路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古今中外,涉及死亡问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各种宗教也试图解答人类死后的归属问题,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得到一句来自“死者”或“彼岸世界”的真实报告。可以说,对于死亡之后的事,我们只有胡思乱想。陶渊明的《挽歌》三首,正是他给自己预先开具的“死亡报告书”。
第一首写死后装殓之事。诗人说,生为人、死为鬼,不过自然轮回,非关人事。魂气飘散,枯形就木之后,是非得失便无从知觉,成败荣辱亦是过眼云烟,谁会真正在意呢?遗憾的不是别的,而是生前喝的酒不够多啊。仿佛世间万物,酒才是第一好东西!“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两句,本自多情,不料却被诗人的一坛好酒给稀释了。
第二首紧承前文,写亲人设酒肴祭奠之事。诗人正说酒没喝够,“春醪”就摆在眼前。可惜的是,死去之人不仅“心”已无感,“体”之功能也都涣散,“欲言口无音,欲视眼无光”,视听言动尚且不能,更别提饮酒吃肉了。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似乎是死人做给活人看的可怜样儿,有几分幽默感,但却让人笑不出来——百年之后,谁都不免如此啊!后四句“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似乎是说所寝之地今不如昔,其实更含有人生短暂之意,不过旦夕之间,已将自以为又臭又长的一辈子过完。
第三首写送葬之事,最是萧索凄恻。先写荒草、白杨、严霜,渲染死后的荒凉。次写高坟崔嵬,马嘶风号,以喧闹之物衬寂寞之况。再写墓室幽闭,千年不开,任你生前如何贤达富贵,亦将面临同样的逼仄和黑暗。仿佛是家庭教师简爱小姐对她的雇主罗切斯特先生说的话:“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至此,全诗本可作结,不料诗人却“破壁而出”,又写生者还家,或哭或歌,生活依旧之景,最后,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振起全篇,让人想起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的名句,给人一种天高地廓、宠辱偕忘的超然与达观!
曾子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组自挽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通透豁达的陶渊明。尤可注意的是,明明是写虚拟之事,却给人一种可触可摸的真实感。这种无所不知的“上帝的视角”是怎么获得的呢?道理原也极简单——“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看看别人送葬时的场景吧,“实习”一下生者对死者的感受,就知道自己死后也不外如此。与其说,诗人是猜想死后自己所见,不如说,诗人生前参加别人的丧礼时,“兔死狐悲”之余,就曾无数次地把自己和棺木中的死者位置互换!他曾无数次地替死者观察生者的一切,发现丧礼之中,痛者自痛,悲者自悲,那些来“帮忙”或“帮闲”的,礼节性地哭过一场之后,还是要各回各家,各行其是,生与死,从此幽明阻隔,人鬼莫通,如此而已。
所以,“人鬼情未了”云云,不知是“人”的自作多情,还是“鬼”的一厢情愿?
(选自拙著《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题图:来自百度。)
http://www.reader8.cn/uploadfile/2010/1004/20101004024855309.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