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萦绕耳畔的校园钟声之十七》
(2024-05-29 19:21:54)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赵贵辰散文 |
高中同学
嫉
——萦绕耳畔的校园钟声之十七
赵贵辰
先讲一个故事。
20多年前,我刚学习电脑打字的时候,随便加了几个人的QQ。因为通过QQ聊天,需要频繁地与对方对话,可以迅速、强制性地学会打字。
有一天,加了一位原籍是晋州、工作在石家庄的网友,女性。几天后与她聊天熟了,她叫我帮她在晋州某村,给她找一个人。有村名,有人名,而且这个村里我有熟人,不难找到。但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找这个人,何况她要找的这个人是个男人。我必须问清楚她要找这个人的缘由,不然,我对她说,你不说清楚原因,我不会给你找。
我的态度坚决,她要找这个人的心情急迫,耽搁了十几天,她就不得不给我说了要找这个人的缘由。
他们是高中同学。上高中的时候,这个男同学是他们班的文艺委员,能唱能写,说话时的声音也好听,相貌也好,那叫一个“帅气十足”。她跟他的座位是前后排邻桌,她喜欢上了他,她就频繁给他递纸条。那个男同学也给她回纸条。但是后来,她递给他的纸条越来越多,他却一个纸条也不回了。
这样坚持了一个阶段,既然他不回她的纸条,她也就停止给他继续递纸条了。
现在,她说她要问问他,为什么突然停止给她回复纸条了?她心里纳闷儿,本来二人谈得很好,为什么突然不跟她谈了?为什么?不谈可以,但是她想知道突然不谈的理由。
知道了原因,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就打电话找到了这个村的一个诗友,证实了他村确实有这个人后,我叫这个诗友要到这个男人的电话号码告诉我。
这个诗友雷厉风行,不到半晌,就把电话号码告诉了我。
我把这个男人的电话号码告诉这个女同志后,就算完成了任务。几天后,我的好奇心作怪,我不得不问问这个女同志:“你们那时候为什么突然停止传递纸条了?”
她说她问清楚了,他说他后来根本没有接到过她的纸条,一个纸条也没有接到。“既然接不到我的纸条了,那正是一个话题的关口,就等于我拒绝了他在上一个纸条中提出的问题。由此曲终情散。”
听完她的话,我觉得这里头有蹊跷。按我的分析,这里头出现了掐断他们纸条的第三者,不然不会中断。
按照我的分析,我写了一篇散文,发到我的博客和微博,就引出了另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女性,也是我的朋友,正是她掐断了他们当年的“爱情”。由于受到良心的谴责,她得了一场大病,她给我讲述了她为何掐断了他们的纸条,怎样掐断了他们的纸条。她说她看到了我的文章,而且为了治病,不得不给我把这事讲一讲。讲了这事,她说她的病就好了,叫我为她保密,毕竟这是一件不光彩的对不起人的事。我答应了她。
所以,石家庄的那位女同志,至今不知道他们故事的来龙去脉。只是她与那位男同学联系上后,他们爆发了爱情的大潮,一个人在石家庄,一个人在晋州市,却天天到位于晋州市的魏征公园约会。并且那个男同学,利用她对他的爱恋,施行诈骗行为,一气把女同志的几千块钱骗走不还。后来又发展到骗取由这位女同志提供的其他同学们的钱。那是后话。我要帮助她告发这位“骗子”,无奈这位女同志坚决不听取我的意见,她就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巧珍爱着高加林一样,是无条件的。而且这位女同志的“爱”是愚昧的,是无底线的,是跟善良的巧珍的爱不能相提并论的一种“丑恶”加“荒谬”,我也就不再管她这类烂事了,即刻删掉了她的QQ。
我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散文《山里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我的《亲情如花》一书,那里有详细记述。
本篇文章主题是写“嫉妒”。
什么是“嫉妒”?这位掐断别人纸条的女同学就是嫉妒。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一种嫉妒。
嫉妒有良性的嫉妒,有恶性的嫉妒。良性的嫉妒可以转化为良性的竞争,使人走向美好。恶性的嫉妒可以使人犯罪,最终导致别人毁灭,自己也毁灭。
而那位掐断了别人纸条的女同学,这种嫉妒行为,属于“中度”嫉妒,既不属于良性的嫉妒,也不属于恶性的嫉妒。她掐断别人的纸条,是由于也深爱着那位男生。结果当然是不好的,但还够不上毁灭别人的程度。
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理,愿意自己好,愿意别人不如自己好,这都属于正常的良性嫉妒心理。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了,就努力向别人学习,暗暗使劲要超越别人,这种良性的嫉妒心理,由嫉妒转变为竞争,转变为共同进步,由此社会和谐,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和谐。所以我们提倡良性的嫉妒心理,提倡看到别人好时自己感到高兴,提倡看到自己落后时产生谦虚的学习品德。这样,嫉妒就成为事业成功的“润滑剂”。
看到自己不比别人好了,要从本身为什么落后了的问题上找原因,而不是走歪门邪道。
看到别的女子,比自己的老婆好了,就强奸别的女子,就杀害别的女子,那就是一种毁灭性的嫉妒。
看到别人家田里的麦苗长得好了,就从给自家的麦田多施肥、多浇水上使劲,等不了多久,自己家里麦田也就长得好了。反之,看到别人家的麦苗长得好了,就到别人家的麦田去放羊,或者干脆用手、用薅锄把别人家的麦苗毁掉,那就是恶性的嫉妒。对于这种现象,我写过一首诗,批判了人性中的丑恶!
学校中的嫉妒现象还有:孤立上课时积极回答老师提问的学生,为那些长相漂亮的女学生制造绯闻,在别人的课桌、凳子上刻刀痕等等。为什么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的“人缘”看起来总是不好?就是这个道理。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前呼后拥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包括那些有能力有棱角的老师们,一般在领导们手上,都不是什么吃香的人。
但校园中的恶性嫉妒,只不过是一种“小巫”,要想“见大巫”,还得算社会上的恶性嫉妒非凡无比。这里就不谈了,以后另文写。
恶性嫉妒,实在是有害于校园、有害于社会的一种毒瘤,理应割去。
2024-5-8-上午散步写在手机上
《魏征文学》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