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与反思:3.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

(2010-03-19 22:32:14)
标签:

育儿

父母

长辈

爸爸

教案

教育

分类: 活动教案

 

活动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表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因而有时就会给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感受父母养育之自己的不容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办法,从而达到改善亲子关系的目的。

辅导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和培养自己的良苦用心,能从父母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从而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

 2.学会积极应对父母叨唠的好办法。

活动准备

1.  根据一组“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图片及歌曲《爸妈,谢谢你》MP3,制作课件。

2.  白纸、海报纸、记号笔

辅导时间

1课时

活动场地

室内为宜

活动方式

表演、讨论

辅导步骤

一、引入

1.出示:《明明在家》的故事

明明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不久妈妈回来了。“明明,在干什么呢?写完作业没有……”妈妈一边换拖鞋一边问道。“一会儿再写吧。”“快写作业去,快去呀!”妈妈话音刚落,爸爸也回来了,爸爸还没放好提包忙问:“明明,今天表现怎么样?还有……”爸爸还没问完。明明就已经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不怎么样,还不是老样子。”说完就看他的电视,这时,爸爸瞪着眼睛……

2.交流:明明为什么会烦恼呢?(父母唠叨)

二、讨论

(一)实话实说

过渡:看到明明的烦恼,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起自己有时候也会遇到和他一样的烦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说说自己。

1.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叨唠?他们往往喜欢说什么呢?

2.实话实说: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听到长辈叨唠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自由交流

3. 教师小结:听着父母反反复复地说着同一个内容,大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想法是比较正常的,可以理解。

(二)理解父母心

1.思考:别人会唠叨你吗?父母为什么要唠叨你呢?

教师小结:叨唠是天下父母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三)消除烦恼

1.讨论:叨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当自己的想法、做法与父母长辈的愿望不一致时,你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充分举手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小结方法。)

(1)安静聆听法;   (2)转移注意力法; (3)自我讽刺法; (4)解释说明法 ……

2.教师: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所以不管采有什么方法,一定不能伤害父母的心。

3.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明明,你会怎么应对父母的唠叨?

4.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明明是怎么做的。

出示故事:《明明在家二》

明明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后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不久,妈妈回来了,妈妈进门就问:“明明,写完作业了吗?”“妈妈,看一会儿电视就去写,放心吧!”明明笑眯眯地帮妈妈拿拖鞋。妈妈笑了笑,就做饭去了。明明刚要坐下来,这时,爸爸也回来了,刚进门就问:“明明,今天表现怎么样?”明明调皮地一笑:“还好,老爸,我这个儿子不会给你丢脸的。”说完又继续看电视。“明明,今天的日记准备写什么内容……”爸爸又问了许多问题,明明没有发火,只是静静地听着……

讨论:明明是怎样对等长辈的叨唠的?(让学生用前面出示的方法来解答。)

(四)集思广益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父母长辈的叨唠,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吗?

 三、小结

父母由于爱而叨唠孩子,因为感激,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下面让我们在这《懂你》的歌声中共同架设起一座虹桥,人和人之间多一份理解,愿我们的家庭更和谐,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播放音乐《 懂你》

四、课外活动。

课下时间,请同学们把本周内你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

1.          本堂课,学生积极非常高涨,尤其当采用“头脑风暴”法探讨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时,学生思维灵活,出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有部分家长反应孩子已经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更说明本堂课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          活动过程中,有时候我还是摆脱不了说教成份,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违背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宗旨。好在,当这个问题出现时,能及时意识到并自觉进行调整。

3.          上课时,每个班级都会有三四个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何调动和改变这类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是今后教学中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