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28、太湖孤岛老夫妇
(2021-09-08 10:25:01)
标签:
第一章人来人往各自归28、太湖孤岛老夫妇 |
分类: 对影闲聊 |
2010年6月的一个双休日,老秦夫妇邀《那人那情那命运》一书的编委去太湖三山岛。
他们在岛上有一处安静的别居,让我们讨论出书的事。
面对太湖品尝新茶,我不禁感叹:“若能在如此安静之处养老,亦为人生一大幸事!”老秦听了说:“这还不简单?太湖深处有许多无名小岛,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其中一个小岛上已经生活多年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我充满了好奇。
第二天一早,老秦为满足我的好奇心,特地租船,一同前往太湖深处,去寻找这对隐居在无名岛的老人。
湖面上雾气很大,行船一个多小时后靠近一岛,“划啦啦”惊飞芦苇丛中一群水鸭。
“野鸭!”我们惊呼。
船工笑了:“那是家鸭,是老夫妇养的,已经变野了。”
这就是老夫妇所居之岛,叫不出名字。临湖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缝隙里窜出一棵大树,算是上岛的码头。
船工说码头前的船不在,老人肯定划船出去了。
正当我们为之遗憾,一位老妇热情地迎出来,让我们上岸随便看看。
我们登上大石头,沿碎石垒出的台阶上岛,见到树荫里有一个用玻纤材料搭成的移动房,蓝白相间,在一片绿色中十分显眼。走进屋内,老妇向我介绍自己设计的电频发电,卫星接收器等。一看就知道两个老人是文化人。
老妇告诉我:“我和老伴是大学的同学,一个学雕塑,一个学制瓷。后来自己办公司挣了点钱,也得了一身病。退休后什么也不想干了,就与三山岛的村民签约,租了小岛来种地。”
由于太湖里的岛是村民承包的,平时顾不上,岛都荒芜了,当然乐意出租给别人,尽管钱收得不多。
老人其实真的不是为了种地,而是为了居住养生。如果把那名句改成“采莲太湖上,悠然见西山”,他们就是当代陶渊明了。
老人上岛后,打了一口井,种了半亩菜,养了一群鸭,养了一群鸡,还种起了木耳。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用鸡孵出了小孔雀。
如今,小孔雀长大了,但却十分“孝顺”,无时不刻一步不离地跟随在老母鸡的身后。
我担心地问:“您们年纪这么大了,如果得病怎么办?”
老妇笑了:“那不能不得病嘛!”她告诉我,“住岛上后,原来的病都好了。”
老妇的担心和我不同,她说最担心的是搬岛。
原来这对老人租住在另外一个无名岛上。消息传出后,好几户村民跟着也租了出去,岛上接连住了三户人家。这对要静心养生的老夫妇来说,实在无法忍受,就在两年前搬到了现在的这个无名岛。
他们很担忧:若干年后,租岛的人多了,还能有什么没人的岛能搬去?
拜访老妇后,返舟行湖上,雾仍未散尽,只觉四处茫茫,我改诗一首吟道:
“岛上问老妇,
言夫打渔去。
只在此湖上,
雾深不知处。”
众人叹道:能像老夫妇这样活着,也算赛过活神仙了。
后来,老秦每次回上海,我都会忍不住问一下那两位隐居在太湖深处的老人。直到有一次老秦告诉我:“老人离开无名岛了,上面有政策,太湖里农民承包的岛不准出租给别人。”
岛,肯定是又荒了,不知那俩位老人在岛上养好的病怎么样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