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尔曼是一个极品。他的前任范甘迪,是另一个极端的极品。
无论是范甘迪还是阿德尔曼,都是有一技之长、能解决一定问题,但又存在着致命软肋的教练。这种类型的教练的存在和存活,就是NBA和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标签,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标志;他们只负责解决一部分问题,就依靠这种能力,就能一直在联盟里存活着。
整个NBA,绝大多数教练,都是这样有特点也有弱点的教练,都很难达到真正的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少数伟大的教练,能够在执教中实现各种平衡的大师,才能率队夺取冠军,建立王朝,名标青史。而其他人,都只是存活于他们周围的平凡之辈。
这也是为什么,火箭就是一支如此平凡的球队。
姚易德比,姚明又添新伤,前途未卜;阿联之队首胜,尽展欢颜。两人境遇,天壤之别。抛开这一切中国元素,火箭的这场失利,其实又是一场典型的“阿德尔曼式的失利”。
什么叫“阿德尔曼式的失利”?简而言之,12个字:准备不足,应变不力,打法不明。
第一,准备不足。奇才的内线,是有身高没体重,麦基、布雷切、易建联三人,都是能跑能跳但体重不足。以他们的特点,在身后防姚明,肯定防不了,可想而知,奇才一定会采用绕前防守。火箭按说应该早判断到这一点,做好破绕前的准备,或者靠斯科拉的罚球线策应,或者靠弱侧的果断突破。但在比赛里,火箭却是看上去毫无准备,他们开场想主攻姚明,但一旦球无法简单的通过45度攻给姚明之后,火箭立刻陷入混乱,连续失误,被奇才快攻反击,造成开局不利。
第二,应变不力。奇才的进攻核心是沃尔,沃尔快如闪电,突破如刀。火箭开场防沃尔挡拆的策略,是从掩护后绕防,意在给投篮不给突破。这是正确的策略,但年轻的沃尔毫不手软,你放我我就真投,而且枪枪致命,前6次远距离出手命中5个。这时候火箭傻了,策略开始松动,执行还是不统一,既不敢再坚决放投,也没有坚决夹击,而是被沃尔连突带投,不但自己得分,也带动了他的队友,打出职业生涯第一个三双。
第三,打法不明。火箭打的最好一节,是第三节老米勒在场上的时段。他在罚球线策应,全队有球先找他,再围绕他空切移动,就像有了主心骨。在那个时段,火箭压住了节奏,减少了失误,奇才没有机会反击,被火箭一度反超。但打到第四节,阿德尔曼一直用海耶斯,不再用米勒,看上去是强调防守,但恰恰是进攻混乱造成奇才的反击,根本形不成阵地防守。几次关键球,火箭都是马丁在外线像“晚期麦迪”一样顶着防守放三分冷箭,毫无章法,最终酿成败局。
这三点说完,我知道,你肯定以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暴骂阿德尔曼。有些脑残人士又该说了:“你这个阿德尔曼黑。”恰恰相反,我想说的是,在看到阿德尔曼临场用兵、整体纪律性的巨大弱点的同时,绝不能忘了他的特长。火箭用残阵的残阵打马刺时,我就曾说过,如果不是阿德尔曼的球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有这么大信心,上场就敢于发挥。再回头想想这两年,火箭连遭厄运,去年无姚无麦,一群被严重看低的底层球员,被阿德尔曼赋予了巨大的信心和空间,最终打出了42胜。可以说,如果没有阿德尔曼,火箭这两年早就毁了,早就像森林狼、篮网一样,在联盟垫底了。
以上这些,都是我想说的。这都是阿德尔曼,阿德尔曼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在鼓励运动员、给运动员创造发挥的空间和自由、给运动员信心、体系的灵活性上,是整个NBA最杰出的代表,是NBA的一个极致。所以只要有特点的运动员,就能在阿德尔曼手下打出来;多差的队,都能在他带领下有个样儿。但与此同时,阿德尔曼在赛前准备(自己基本不研究比赛录像,都交给助理教练)、强调攻防的原则和纪律性、关键时刻对局面的阅读和掌控上,又几乎是整个NBA最差的教练。因此阿德尔曼的球队,自由发挥的痕迹极重,临场变化不足,在防守上明显缺乏针对性。
再总结一下,阿德尔曼的立身之本,就是他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太灵活自由了,纪律性就不够了;进攻上赋予的精力太多,防守上强调的就太少(平时训练基本不练防守)。所以现在阿德尔曼的这支火箭严重失衡,前两年防守上还能吃范甘迪的老本儿,但上赛季换来马丁的这笔交易,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性。“布丁”组合的攻强守弱,让火箭从此走上了攻守失衡的轨道,但阿德尔曼就是喜欢像马丁这种攻强守弱的运动员。
随着阿德尔曼带队的这种失衡性逐渐显露,现在坊间一片怀念范甘迪之声。这也是我最困惑的。这就像离婚的人又找到了新对象,照样有矛盾,于是又想起从前的好。其实是真好么?真好您干嘛还离呀?那时候打得鸡飞狗跳,实在过不下去了,现在却选择性失忆啦?范甘迪被亚历山大炒掉的时候,老板、媒体、球迷对他的指责,远胜于今天对阿德尔曼。如今人家稳坐解说席,轻轻松松说球挣钱,干嘛还惦记人家?
范甘迪有范甘迪的问题,范甘迪也是个极品,与阿德尔曼完全相反的极品。范甘迪的勤奋刻苦,世人皆知,他彻夜看录像、研究对手的习惯,把他的头发熬没了,眼袋熬大了。他对比赛的准备细致程度、对防守针对性的建立、对纪律性的强调,在整个NBA里无出其右,这是范甘迪的立身之本。但正是因为过度强调了纪律性和防守,范甘迪在进攻上的灵活性、给运动员建立自信和发挥空间方面,又是最差的。范甘迪时代的火箭,打的是极度沉缓的半场阵地和球星战术,进攻完全靠姚麦,球星只要一伤,没有任何人顶得上来。火箭第一次打爵士,在实力明显占优、多一个主场又先胜两局的情况下,范甘迪在人员调动上被斯隆算死,直接导致了他的下课。
所以,范甘迪也是极品。当初他执掌下的火箭,有守无攻,纪律有余,灵活不足。如果说范甘迪是南极,亚历山大恨透了他,炒了他,又找了一个从北极来的教练。如今阿德尔曼的这支火箭,有攻无守,灵活有余,纪律不足。无论是范甘迪还是阿德尔曼,都在执教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就像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太极端,太寒冷。
2007年,阿德尔曼刚刚入主火箭一个月之后,我在了解了他的训练和指教方式之后,曾经在一篇《火箭逃离南极,目标北极》的评论中写道:
“阿德尔曼身先士卒的清除了这一切。他绝不会像范甘迪一样清晨5点就开始工作,有时甚至训练开始都见不到他的人影;他绝不会像范甘迪那样用皮尺丈量跑位、像讨命鬼那样苛刻,他习惯坐在场边一言不发,从不批评。他用绝对的自由代替了绝对的控制,让压抑已久的火箭撒欢的奔跑,好像在细雨里高声呐喊,但自由的让人心里突然有点儿没底。阿德尔曼拔掉了范甘迪的红旗,把另一支红旗插上北极点,由此插上了人们对阿德尔曼时代的疑问:一支没有纪律约束的球队是否能拥有足够的凝聚力?一支失去防守意志的球队是否能在生死决战中生存?完全开放的进攻在关键时刻是否足够稳定?”
现在看,这些疑虑都变成了现实。
无论是范甘迪还是阿德尔曼,都是有一技之长、能解决一定问题,但又存在着致命软肋的教练。这种类型的教练的存在和存活,就是NBA和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标签,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标志;他们只负责解决一部分问题,就依靠这种能力,就能一直在联盟里存活着。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但他们都怀揣着自己的信仰,也只有无限突出自己的特长,才能有他们的容身之地(如老尼尔森,知道没有防守就没有冠军,仍然一辈子不防守)。整个NBA,绝大多数教练,都是这样有特点也有弱点的教练,都很难达到真正的攻守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只有少数伟大的教练,能够在执教中实现各种平衡的大师,才能率队夺取冠军,建立王朝,名标青史。而其他人,都只是存活于他们周围的平凡之辈。
这也是为什么火箭就是一支如此平凡的球队。急也没用,他们离冠军远着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