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用常规赛的数据,作为衡量姚明复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你仅仅关注数据,这显然将是姚明数据的跳水之年。他将从此前平均接近20分10个篮板,骤然下挫至10分5个篮板左右,甚至更少。但在赛季尾声,姚明可能会拉出上扬的曲线,同时成为火箭在季后赛产生威胁的巨大保障。职业生涯迄今,姚明在常规赛其实已经无欲无求;常规赛的成功,对球迷也已缺少吸引力。只有在季后赛帮助火箭走多远,能够评判姚明复出的价值。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在过去一个月里,我已经写过大量关于姚明回归的评论(在之前的博客中均可找到);在NBA中国赛的解说中,我也表达过我的观点。但我仍然必须把它放在10问中的第1问——姚明不是NBA的全部,即便在中国,非姚明和火箭球迷也大有人在,但你不得不承认,因为姚明和火箭才关注NBA的球迷仍然是大多数,甚至是压倒性多数。过去一季NBA的惨淡收视率、各种网络NBA新闻的点击率排名、此次NBA中国赛的超强热度,都充分展现了姚明对NBA中国市场的意义和价值。也许那些对30支球队都如数家珍的球迷,会觉得只看姚明和火箭的球迷不够专业,但这就是事实——非专业的球迷往往占整个电视收视群体的90%以上。
我有很多朋友,各行各业的朋友。他们之中有企业家,有文艺工作者,有白领和上班族,也有学生——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无一例外是:姚明回来能打成什么样?是的,没有人问我湖人,也没有人问我波士顿还能不能打,甚至没有人问我迈阿密。无论你是否接受,对于大多数中国球迷而言,姚明依然是NBA的面孔。一个7岁的孩子在回答我“姚明是谁”这个问题时说:“姚明就是NBA。”
站在这个角度上,姚明将迎来怎样的回归赛季,这是一个并不新鲜、但写10遍写100遍都不会多余的问题。
两场NBA中国赛,大多数球迷都坐在电视机前,为姚明的表现惊喜不已。姚明依然能够吸引对手的夹击,依然有柔和的手感。但同时,他的对抗能力明显不足,不像以前那样,能够轻松地在篮下挤占位置;他的横向滑步移动速度也明显不够,这让并不以速度见长的洛佩兹常常能够轻松突破他的防守。在鼎盛时期,面对洛佩兹这样同样靠身高、体重打人的传统中锋,姚明往往占尽优势。这一切,都展现了姚明的回归之路还相当漫长。
在中国赛上,姚明的上场时间已经从在美国期间的季前赛每场12分钟上涨到18分钟,四节分别按照6、3、6、3来分配。阿德尔曼也提到,在回到美国之后的最后一场季前赛(实际上还剩两场季前赛,但因为背靠背,姚明只打一场)里,会尝试给姚明20分钟以上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常规赛揭幕之后,姚明就能顺理成章的得到接近24分钟上限的上场时间。
季前赛和常规赛是截然不同的比赛,不但是对抗不同、防守质量不同,更主要的是目的不同。季前赛只为磨合阵容、检验水平、调整状态,而不为取胜,胜与败皆无意义;而常规赛,则是胜利第一。在季前赛,阿德尔曼可以在赛前就告诉姚明,怎样分配他的上场时间,无论比赛打成什么样,姚明的上场时间和分配都不变。换句话说,阿德尔曼不是根据比赛形势和对手来调整,而是根据时间来调整。但到了常规赛,阿德尔曼就必须根据比赛形势和对手来调整阵容。一旦形势有变,或者对手的特点不利于姚明,阿德尔曼就会立刻换人。因此,姚明在常规赛将能获得的时间、表现机会,都难以根据季前赛去衡量。
可以想见,姚明将在常规赛里迎来一个缓慢的起步。他将不断寻找他失去的速度和对抗能力,也寻找自己在火箭队里的重新定位,这个寻找的过程将相当漫长。在此之中的很多夜晚,阿德尔曼将在是否使用姚明、怎样使用姚明、让全队保持怎样的节奏上左右为难。火箭队和姚明,在常规赛季的大多数时间里,将是两条诉求不同的引线——火箭为了赢球,姚明为了寻找自己。但最终的最终,如果姚明能够保持住健康,他们将在明年春天,在季后赛来临之前交汇。当姚明重新展现出能力,火箭也就随之明确了打法和节奏,他们将在季后赛里向第二轮,甚至向西部之巅发起冲击。那将是他们殊途同归的共同目标。
因此,你不能用常规赛的数据,作为衡量姚明复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你仅仅关注数据,这显然将是姚明数据的跳水之年。他将从此前平均接近20分10个篮板,骤然下挫至10分5个篮板左右,甚至更少。但在赛季尾声,姚明可能会拉出上扬的曲线,同时成为火箭在季后赛产生威胁的巨大保障。职业生涯迄今,姚明在常规赛其实已经无欲无求;常规赛的成功,对球迷也已缺少吸引力。只有在季后赛帮助火箭走多远,能够评判姚明复出的价值。
姚明依然是NBA最公认的三名训练最刻苦的球员之一(科比、加内特)。在中国赛上,人们都看到了一个略显消瘦的姚明——仅仅两个多月时间,他就从严重超重的360磅体重减回到了正常的305磅左右。在30岁、满身伤病的前提下,他仍然不可思议的减去了20多公斤体重。姚明的毅力,一直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漫长的常规赛季,其中的挫折、迂回、艰难,将是对姚明毅力的最好承载和再次展现。
回来了就好,不是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