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震惊世界”的路还很长

(2010-09-08 02:51:57)
标签:

体育

分类: CBA风云

让我们踏上震惊世界的路吧,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只用10秒钟;真正做到,需要10年的耐心和灌溉。

 

    八分之一决赛之夜,神奇不再,中国男篮的世锦赛之旅嘎然而止。邓华德曾经在更衣室的黑板上写下“让我们踏上震惊世界的路吧”,现在,这条路在土耳其已经终结。
    别误会,这绝不是一句讥讽。恰恰相反,这支中国男篮已经赢得了尊重。在世锦赛之前,几乎没有人期待他们能小组出线,也没人能想到,他们在与希腊、波多黎各、俄罗斯这样的欧美劲旅交锋时每场分差都不到10分。即使是以最神奇和幸运的方式“被出线”,这支中国男篮的凝聚力和信心也已经远远超越了去年天津亚锦赛上的水平。在中国篮球前景幽暗的逆境下,中国男篮至少拯救和修复了自己的形象。
    当然,在最后的最后,这个结果并不像比赛的内容和过程那样令人惊奇。在最后两战里,中国男篮在后备力量和竞技水平上的不足暴露无遗。在世锦赛开始之前,中国篮球圈内关于世锦赛前景的最多预判,就是“估计也就赢一场科特迪瓦”。事实证明,这是相当准确的判断(尽管没人能猜到中国队的运气)。在这种预判里,的确很少有人预想到了中国男篮的凝聚力和斗志,但同时,凝聚力也代替不了长期形成、已经定型的技战术能力。中国男篮输掉的前三战,每场都能和对手斗到最后5分钟,每场都有机会赢球。但关键时刻,关键战机的把握,就是技战术能力是否过硬最直接的体现。每到关键时刻,中国男篮都解决不了谁来打、怎么打、谁打最有把握的三大疑问。勇气能让你一鼓作气,但在决定胜负的时刻,技战术能力才是战斗力。斗志掩盖不了中国队在这方面的缺失,有没有真正有把握的球星掌控局面,往往是衡量球队实力的终极标准。
    站在这个角度上,这是中国男篮必须面对的现实。世锦赛的表现已经相当令人鼓舞,但就像我在世锦赛前写下的那样,这代中国男篮中的大多数球员技术能力已经定型,短时期内,中国男篮已经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具备重返八强甚至冲击更高排名的竞争力,尽管斗志甚至已经帮助他们超水平发挥。邓华德在短期内能重塑球队的氛围,提升凝聚力,通过凝聚力改变球队的防守,让中国男篮成为一支不会被轻易摧垮的球队,但他改变不了已经定型的个人能力和长期形成的战术素养。
    中国男篮和邓华德都需要正常、正确的评价,因为这将决定中国男篮未来的方向。处在巨大危险中的中国男篮,并没有因为这届世锦赛上的表现而解除警报,亚运会主场夺金的压力仍在,明年黎巴嫩亚锦赛之路依然相当凶险。而邓华德,在与中国媒体的战斗交流中一直在坐过山车,在热身赛时被说成一无是处,而在世锦赛上又几乎成为创造奇迹的大师。这都不是真正的邓华德。邓华德最大的长处,是他善于营造竞争氛围、激励球员、塑造凝聚力,这让他区别于绝大多数国内教练,和球员结下了同仇敌忾、共同战斗的情谊。

    同时,邓华德是一位“有个性”的教练——他敢对希腊死守四十分钟三二联防,他敢对土耳其之战完全放弃,他带上海队时说上海电视台的评论员不懂篮球,带中国队时说中央电视台的评论员不懂篮球。不论对错,这都体现出邓华德的个性。一位出色的教练,首先必定是一位有个性的教练,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篮球越来越缺乏个性的环境里。即使邓华德的用兵仍有疑问和可商榷之处,你也不应该忽视邓华德的能力。当然,也用不着真正相信他用来激励士气的每一句话,比如:“让我们踏上震惊世界之路吧”。
    震惊世界,不是这代大多数主将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中国男篮的任务,也不是他们能够实现的目标。在世锦赛之前,我写下长文《走向深渊?走向明天!》,援引银狐哈里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写给李元伟的邮件中的话:“中国篮球现在(2004年)最急切的任务,是从目前15岁左右的孩子抓起,改变他们的训练质量。如果中国篮球能从这一代真正改变,在2014年世锦赛和2016年奥运会上,将重新具有竞争力。”中国男篮的2010年世锦赛已经结束,无论他们能否去伦敦奥运会,他们的竞争力都将有限。中国篮球正经历着阵痛,但如果没有长期规划,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阵痛的时间就会延长。如果现在不作为,将永无收获之日。
    如果这届中国男篮的表现令人鼓舞,为中国篮球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重新塑造了健康形象,则更应该成为中国篮球深入改革、挖掘潜力、明确规划、培养未来的起点,而不是让当权者松一口气,反而认为危机已经消失。易建联、孙悦、王仕鹏,是这支中国男篮最中坚的力量,他们的历史重担是在困境和阵痛中承担责任,用他们的经验和阅历,帮助和带动年轻球员的成长;于澍龙、郭艾伦、丁锦辉,可能会在长时间内占据国家队的一席之地,他们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中国篮球必须把目光集中在更年轻一代的身上,用投入、教练水平、训练质量作保证,塑造一代技术过硬、特点突出的球员,以他们为新生力量,在6年或8年之后,向世界发起冲击。
    让我们踏上震惊世界的路吧,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只用10秒钟;真正做到,需要10年的耐心和灌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