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个球迷真幸福

(2008-10-18 17:30:48)
标签:

体育

分类: 人生万物

当个球迷真幸福.

(四年之后,NBA再次来到北京。时光如电,和四年前相比,NBA大潮汹涌,而我徒增的是年龄和体重)

当个球迷真幸福

(坐在看台座位上的视野,近距离,开阔而清晰)

当个球迷真幸福

(中场休息时的迅速换装表演,就像一场奇妙的魔术,帮你度过无聊的15分钟。这是一对老搭档,2002年在印第安纳世锦赛上,我就看过他们的表演,6年以来,看了不下七八次,但每次看,还是觉得很有趣)

当个球迷真幸福

(在市场营销和影响力上,这肯定不是一次完美的NBA中国赛。但在NBA富有经验和执行力的包装下,毫无疑问,背后的五棵松又见证了一次成功的演出)

 

刚刚从西四环的五棵松球馆翻回来,今天做了一次真球迷,不挂媒体证,不解说,不写稿,拿着球票,带着老婆和舅舅,去看了NBA中国赛。
这座球馆,我实在已经太熟悉了。奥运会的那16天,从头到尾,这就是我“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每天早上来的时候,9点的比赛还没开始,大部分观众席都空着;每天晚上走,都是午夜之后,从地下的媒体工作室再走到场地的通道口看一眼,刚才爆满的球馆,已经空空荡荡。走出五棵松的大门,头顶披星戴月,都会深吸一口气,又是一天了。
但今天去五棵松,感觉已经完全不同。奥运会时那大片蓝色的媒体席,已经都拆了,让我辨认不清,它们原本是搭建在哪个位置。最重要的是,我是个来看球的球迷,既不需要穿着西装正襟危坐,瞪着眼睛,盯紧场上的每一个变化,分析每一次攻防和随时可能逆转的形势;也不需要不断在小本上记录技术统计,比赛结束之后去听新闻发布会。我可以一边看,一边乐,一边闲聊,偶尔一抬头才发现:哟,雄鹿怎么都反超啦!
当个球迷,在全中国最好的球馆里,坐在离场地最近的看台上,看这样一场NBA,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虽然这届NBA中国赛的成色和市场影响力,远远无法和四年前的第一次中国赛相比,但它仍然把最原汁原味的NBA比赛呈现在了眼前。没有姚明,没有易建联,没有科比,没有詹姆斯,但里德闪电般的三分、小兰多夫霹雳般的盖帽,还是让球迷们兴奋了起来。在最后1秒,名不见经传的大个子白人库尔兹像超级明星一样命中了三分绝杀,照样让五棵松的球迷欢呼雀跃。
这本来是一届在关注度、影响力、比赛内容上都被看低的NBA中国赛,但我必须得说,NBA的运营方式(对球迷和赞助商的完美互动和服务)、比赛包装(从来不会让你在暂停和节间休息时觉得无聊)和球员品质,仍然让中国赛拥有了巨大的观赏性。如果你是亲身经历中国赛的一员,从11点走进五棵松球馆,到2点整的三分绝杀,这真是一个美妙的中午。
此时此刻,我只想做一个最简单的球迷,高高兴兴,心满意足。贴上一篇几天前写下的评论,与列位热爱思考的朋友们共勉。


NBA来势汹汹中的小憩

 

浩浩荡荡,NBA的第三次中国赛来了,大队人马,兵临城下。在从未迎来过原味NBA比赛的广州,人们对他们依然趋之若鹜,尽管比赛带着没有易建联的意外和尴尬。
第三次中国赛球队的选定,其实可以被视作一次事故,是以斯特恩为首的NBA总部和两支球队老板之间的一次协调失误。没有人相信,如果雄鹿没有了易建联,他们还会被NBA邀请来到中国,作为推广中国市场的筹码。在半年之前,中国赛雄鹿VS勇士,这曾经是一组甜蜜的对阵,一边有偶像式的中国英雄阿联,一边是中国球迷钟爱的快打旋风。在签订中国赛合同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易建联在雄鹿已经开始倒计时,和他一起倒计时的,还有金州的匪帮领袖大胡子戴维斯。
因此,从比赛影响力而言,第三次NBA中国赛和前两次相比,显然是在持续下滑。第一次中国赛时姚明率队、衣锦还乡、万人空巷、一票万金难求的场面,在去年第二次中国赛时已经不复。面对詹姆斯、霍华德两位新生代超级巨星,上海旗忠森林中心球馆只坐了一半观众,价格数千元的门票在黄牛手中最后只能以几百元抛售。但去年好歹还有两个明星助阵,今年的中国赛则不可避免的走向三无比赛:无明星(没有真正的一线球星)、无焦点(没有中国球员)、无意义(胜负无所谓的季前赛)。
如果说第一次中国赛是很多初段球迷,甚至非球迷都要争相观赏,第二次中国赛因为没有中国球员,已经失去了非球迷这个实际上数量最庞大的观众群体。第三次中国赛,恐怕则是非高段位的球迷而不关注,只有那些真正热爱NBA、对NBA如数家珍的球迷,才会热衷这样两支球队的比赛。广州是和NBA初会,新鲜感还能拉动一些营销,但在北京——这座见过NBA,也见过奥运会的城市里,中国赛的营销绝不会简单。这就是为什么这次中国赛门票和前两次相比大幅降价促销,其中设有大量200元底价票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NBA必须承认,尽管对中国的市场培育超过了20年,他们对中国消费者对NBA的接受和消费能力的判断,依然出线了超前。斯特恩一直在宣扬,要让中国球迷了解和观赏更多的NBA球队,但事实上,两次中国赛和奥运会的经验,已经诠释了中国受众的消费心理:第一,体验心理——因为从来没有看过,所以一定要看,奥运会再冷门的项目门票也能在市场上卖出高价,比如很多去看棒球比赛的观众其实对棒球毫无兴趣,但看过之后就可以宣称“我看过奥运会了”;

第二,高端心理——在新鲜劲过后,只有真正具有吸引力的比赛(本土球星,以科比为代表的天王巨星),才能让消费者掏钱。而第三次NBA中国赛,其实两种心理都不能满足。中国观众对NBA的接受程度,也没有达到无需选择的地步。NBA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现状,所以有消息说,斯特恩已经要求火箭队“必须”成为下次NBA中国赛的球队之一。
在这个角度上,第三次中国赛在NBA的中国营销里,肯定不能算是一个漂亮仗。但同样不可否认,NBA中国赛的营销在整体中国市场营销中所占据的位置,已经远不像四年前那样富有战略意义。第一次中国赛时,NBA才开始大举进攻中国市场,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办公室不久,急需要急切扩大市场影响力,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建立各种关系。那次中国赛出动姚明的火箭,就像是NBA在中国开疆拓土的开路先锋,最终在营销和影响力上都创造了奇迹。而现在,全资的NBA中国公司已经成立,大量的原香港工作人员,都操着广东普通话住进了北京。NBA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立体渗透,融资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意味着NBA对中国的营销,已经从单一的产品销售(我生产,到你那里销售),迈进了商业殖民时代(我直接在你那里生产,使用你的一切资源,然后对你销售)。如今的中国赛,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富有历史意义,而只是NBA中国营销中的平凡一步。所以,不漂亮也就不漂亮,NBA就不那么较真了。
在雄鹿降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同时,NBA在伦敦宣布消息,要在中国至少12座城市修建NBA级别的球馆,这远比中国赛的到来富有爆炸力。尽管这条消息还没得到各级中国体育政府机构的证实和认定,但可想而知NBA未来的野心和规划。在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NBA一方面紧缩银根,另一方面却要加紧对中国的开拓,因为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中国证实躲避风暴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每次谈到13亿人口,斯特恩脸上笑容的意义。
第三次NBA中国赛注定不会火爆,但这只是NBA来势汹汹中的小憩。更猛烈的市场攻击,行将到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