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妹妹
——读<<长恨歌>>有感
一个“爱”字能填满世界的沟壑,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倒尽沧海桑田的无奈,一曲《霓裳羽衣曲》舞出了人世欲望的根源,一阕长诗却写不了情爱世界中的无限伤痕……
——题记
微风轻拂,李花从迷离的碧空中飘舞下来,须叟之间,满院飞雪。沉沉的诗集上已经覆上几缕春意,繁花落尽,一点点春愁积成了心上划不开的伤。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哀伤和惆怅,就像观赏夜空下一条空荡荡、冷清清的河流,自然而来、直渗肺腑……
我是否亦该感到汗颜?
有人对我说,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和死神订了终身,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命运。所以我很平静,可平静的面容上是颗波澜起伏的心。曾记否?“回眸一笑百媚生”!
<<长恨歌>>作为古典诗词中最有巨大艺术魅力的辉煌篇,成为了千古绝唱,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其永恒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这不在于对皇帝的讽刺暴露,不在于表现感情的专一,更不在于诗中所隐含的“皇室逸闻”,而是让人从诗中看到人的心灵、情感、生命的一种巨大失落、巨大创痛!一种“似恨非恨”的缠绵。
在我们惊叹“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沉爱恋时,更多的感触是那的幻想;在体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哀时,才可以重归现实。触摸到在现实中挣扎、徘徊的苦无出路。或许,可以像李隆基一般“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在梦中寄托无尽思念,以求解决之道。
后世者无法明白当事人的心中所想,多为他俩的风流韵事而感到荒唐,咬牙切齿的要“在正朝纲”。或许中的或许不过是众说纷纭的结果,求的也不过是前世今生的泛泛之谈,谁又真的对了呢?只是<<长恨歌>>触摸到了一种深潜在心里的内容,揭示性地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成员的一种含蓄而基本的心理体系,最强烈而又最隐秘的生命波动,最伤感而又最无奈的人生五味,最痛苦又最难摆脱的命运公式,最绝望而又最无畏的情感斗争,这样模糊而深刻的感受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象征。
从中看到了一个男人的“民族道义”,一个皇帝的“大义灭亲”,一个丈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仅为一个皇帝李隆基或许是成功的,他可以把“祸乱朝纲”的妖女杀之而定天下;可以大义昂然在皇帝的空座上继续停留。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守护妻子的丈夫他是失败的,在面对“大家”与“小家”时,他犹豫了,在“大义”与“小爱”并存时他无法两者兼顾,他只有把一切罪恶结束在自己的手上。他费尽心机的得到的天下最美的美人,却看到她在自己眼前弥留;他得到了那一份完整的爱情却不得不在抉择中毁灭它:亲手扼杀了他的一切,却又在无尽的思念中挣扎。他负载着一个国家的曾经快灭亡的罪孽之苦,牺牲“自我”的悔恨之痛,在重新寻找自我而不复得之苦中挣扎、沉沦。苦不堪言,言若黄莲!
我们可以说:这一切只能怪他们生不逢时,爱不逢地,守不逢位;一切的一切只是毁灭的游戏:美的毁灭、爱的毁灭、自由的毁灭、人的毁灭!生在那样的时代,杨玉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处于高位的女人,是该更不能用一颗女人该有的心看世事的;作为一个长伴于长伴君王侧的女人,应该牺牲的,应该一无所有的,无论是色、情、还是生命都应该在男人的“祭坛”中焚毁。只能在自己的生命轮回中体验:一种失落,一种悲哀,一种苦痛,一种惆怅,一种凄凉,一种飘零,一种孤独,一种绝望,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感情羁绊!
惑于其中,并深陷其中。我看到的读到的不是“
春寒赐浴华清池”的风光与特权,不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富贵与荣华。只有这样一份从灵魂深处沁出的悲哀,一种“一别音容两渺茫”的无可奈何,一份“天上人间的会相见”的执着爱恋;看到白居为“仕途”而放掉的感情在自己的笔上显现,让自己的诗中延续另一个人的另一种私欲,在思念后的无尽悔恨与愁肠,从而衍生到另一个女人的生命中的悲凉与孤寂:一段“牺牲”下所成全的灭亡。一段费尽心思却只是在伤口上洒盐的无尽的恶性循环的苦果!苦了一代又一代,却生于其中,苦于其中,更困于其中无法自拔。
对于,诗中杨李二人的爱情悲剧,我除了对杨的埋怨,更多的是一种同情。无论白居易写的目的是为何,不过对于他大胆的改造了李杨的爱情故事并且在“民间”有如此多的批评,我想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了!这种悲剧情爱的演释表达了群众对生命的理解,更让<<长恨歌>>的形式之根深深扎在“民间”的土壤上,从而孕育了一种伤痛巨大的感染性的认识,让人在感叹之余有了几分深思!
或许,他们的故事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只是在白居易的诗中得到了另一种诠释,给了一种让世人认识评价的机会,让他们的故事在与世上之事共鸣时,有一种分歧,得到的是一种更为公正的评述!
当代社会,“专一”成了封建血流中最纯正的血液支流,面对,瞬息万变的今天,我无法追寻到当年的“长恨”,有的只是“敢爱就爱”的热烈追逐,就是否意为“长恨有期情无期,似恨非恨意又何”?
当我们引用<<长恨歌>>中华美的诗句时,请找出原篇出来看一看,品一品,在想一想,原来我们错过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段评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