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慧妹妹
一、给花“浇水”与道德规范无关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多的规矩,为了环保工作,时不时有小朋友需要嘘嘘的时候,大人们会说:去,给花浇水去。没有污染环境的意思,也不会害臊,正常和饿了就吃饭一样正常。没有去责备他们做得不对,更不会有人去对他们说没有教养。
偶尔,几个小屁孩在一起,还要比赛一下,谁的嘘嘘更远,输的人有个小小的处罚,可是那是童年最满足的笑声。是现在的孩子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二、从来没有认为挨打是家庭暴力
黄金棍下出好人,可能是70后最常听到的家教名言。挨打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童年的一个剪影,里面装满五彩缤纷的调皮捣蛋。挨打与暴力无关,是爱的另一种体现,是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更是自己悔悟中更贴切的三弟眼泪。
偶尔某个长辈,揪几下耳朵,屁股上来两下,那也是种朴实的问候,日子也其乐融融。所以,70后的人能吃苦、懂享福,能屈能伸。
三、早恋只能在心理默默发生
70后的人是到了结婚还羞答答的想着那个没有来得及告白的人人,当知道那叫爱的时候已经过来好远好远了,那不是傻是单纯。一个眼神,一首酸诗,一句说不出口的抱歉,一张让你兴奋几天的小纸条,最惊心动魄的就是牵手了,那样的的心跳贯穿整个婚前。
老师们会不停的给相处融洽的男女同学换位置,家长们会是不是到学校抽查,生怕一不小心生出“早恋”的苗子。那是的情窦初开就在老师与家长的推波助澜中发生。
70后的早恋开始的很纯,逝去的时候很真,让人感动。
四、偷偷的写信可怜的等回信
那时的一封信不知道要多久,可就是那种在等待中酝酿的情绪,无限绵延。70后的人知道信纸的很多种折法,那种是思恋、那种是暗恋,那种叫心心相印,为的只是让对方感觉他真挚的心。在信纸中酝酿自己的那份执着、渴望,是一种充满想象的行为。
那时为了给收信的人一个好映像一首好字是少不了的,不是现在的鼠标和键盘可以做到的了。
五、中心思想围绕着传统美德
一篇课文总是要有个某某中心思想,表达某某传统美德,总是要分个段落大意,总分总,分总的问体。以至于同学们下课吧不知道是哪里的断直尺、破橡皮、烂图钉一股脑的交给老师,只为了一个拾金不昧,老师成了一杂货铺老板。会抢着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只为了助人为乐,其实不知道这样一搀扶老人心里更慌。
一篇作文自然离不开了,一个中心,表达了某某美得的过程。
六、老师说的话可以理解为圣旨
那时候没有人怀疑老师的话,没有想过去反抗老师,没有会对老师挥拳头。回家的时候,家长问的第一句话:XX今天老师教什么了?XX老师今天不知了什么作业?而逃避家长追问的最好办法也是那老师当借口。那时,还是是真孩子,单纯的像见底的清泉,一句老实说写满了学生时代。
不像现在的孩子,激素出太多了,个高了,心大了,思想前卫,少年老成,世道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