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1实拍天子驾六: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标签:
实拍天子驾六洛阳逍客毛头毛宏亮摄影旅游图片原创河南礼仪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02年10月,在河南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遗址上施工建设的“河洛文化广场”(现更名为“东周王城广场”)的考古钻探中,在拟建的四万多平方米的近三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710座东周墓葬(其中有墓道的大型墓葬4座),马坑、车马坑36座(其中大型车马坑2座)。
在经发掘的17座马坑、车马坑中,保存完整的车马坑5座,其中4座(编号为四、八、九、十号车马坑)出土四马驾驭的车各一辆,二马驾驭的车各一辆或各两辆。另一座为大型车马坑(编号为五号车马坑),南北长42米,东西宽7.2米,深1.8米,坑内埋车26辆,马68匹。车子呈南北纵向双列摆放,车头、马头均向南,车辆中驭六匹马者1辆,驭四匹马者8辆,驭两匹马者17辆。驭六匹马的车摆放在西列从北南数第二辆的的位置上。该车车舆方形,车厢、车轴、车轮、车辕痕迹清晰。在车舆之前、车辕的两侧放置六具完整的马骨驾。车辕之东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东;车辕之西三具,头南尾北,侧卧向西。排列整齐有序,清晰无疑地表示了这六匹马和这辆车组成了六马驾一车的关系52。
2002年7月底至2003年3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市中心广场一期工程建设中,发现一处东周时期的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总计钻探东周时期墓葬600多座,车马坑(含车坑、马坑)29座。其中尤以中区5号车马坑为突出。该坑长42.6米,宽7.4米,葬车26辆,残留马匹个数达70匹,规模为国内少见。坑大致呈南北向,车子呈纵向两列摆放。西排2号车为六马拉一车,合乎文献中“天子驾六”的记述,折射出所陪墓葬墓主身份的至高无上及这片墓地地位的不同寻常。
根据文献,该车马坑中这六匹马在古代都应该有自己专有的称呼,位于车辕两侧驾辕的两匹马称为“服马”,紧挨着服马的称为“骖马”,骖马之外的称为“騑马”。此外,根据该车马坑中这六具马骨驾的出土位置,说明这六匹马当年驾车时应是沿车辕两侧特驾六马。四马则两服、两骖,六则两骖之外双有两騑。《说文》曰:‘騑,骖旁马’,盖于服、骖之旁又加两马,则为六也。”53
由于这座车马坑出土于东周天子所居的国都东周王城内,这座车马坑中的六马驾一车,无疑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天子驾六马”的考古遗存!这辆由六匹马驾驭的既然是东周天子的乘舆,那么这座车马坑出土的遗存无疑就是当年东周天子的出巡车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天子驾六马”考古遗存的发现,从而也认定了位于洛阳东周王城东部的大型东周贵族墓地就是东周王陵陵园遗址,应该说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继安阳殷墟王陵之后又一处被确认的早于秦始皇陵的中国帝王陵园遗址。
陪葬品
大型马车群
2006年3月,考古工作者继2002年在洛阳东周王城东周王陵陵园遗址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之后,又在该王陵陵园遗址内发现另一座东周晚期“天子驾六”车马坑,共发现车马三辆,驾六者一辆,驾者两辆。据报道,“此次发掘的车马坑一共有两座,坐北向南,中间有土墙隔开。位于北边的车马坑长约4.5米、宽不足4米、深不足2米,内有一车六马—车衡下有两马,车辕两侧各有两马,保存现状好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驾六”。南边的车马坑长6米多、宽3.5米左右,深度和北边的坑相同,里面有两辆车,均是一车两马。除南边一车的两马前半身、车衡、车轭遭到破坏外,两车其余部分保存都相当完好”54。在东周王陵遗址内“驾六”乘舆连续被发现,充分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古制周天子“驾六马”是客观存在的。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王曹操“乘金根车,驾六马”,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其子曹丕受汉禅,废汉献帝登上帝位,以“魏”为国号,为魏文帝,改元黄初元年84。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晋王司马昭“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其子司马炎受魏禅,废魏元帝登上帝位,以“晋”为国号,为晋武帝,改元泰始元年85。
东晋元熙元年(419年),宋王刘裕“乘金根车,驾六马”,元熙二年(420年)受晋禅,废东晋恭帝司马文德登上帝位,以“宋”为国号,为宋武帝,改元永初元年86。
南朝宋升明三年(479年)齐王萧道成“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宋禅,废宋顺帝刘淮登上帝位,以“齐”为国号,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元年87。
南朝齐中兴二年(502年),梁王萧衍“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齐禅,废齐和帝萧宝融登上帝位,以“梁”为国号,为梁武帝,改元天监元年88。
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陈王霸先“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梁禅,废梁敬王萧方智上帝位,以“陈”为国号,为陈武帝,改元永定元年89。
北朝北周大定元年(581年),隋王杨坚“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周禅,废周静帝宇文阐登上帝位,以“隋”为国号,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元年90。
隋义宋二年(618年),唐王李渊“乘金根车,驾六马”,是年受隋禅,废隋恭帝杨侑,登上帝位,以“唐”为国号,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元年91。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燕王慕容皝“乘金根车,驾六马”,永和八年(352年)其子慕容x脱离与东晋皇帝的群臣关系,自称皇帝92。慕容氏的政权以“燕”为国号,史称“前燕”,为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