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9实拍:马王堆的墓葬美学及哪些陶人铜猪驮鸟儿

标签:
马王堆墓葬美学陶俑铜猪驮鸟逍客毛头毛宏亮旅游摄影 |
分类: 国内游记 |
去长沙当然要看马王堆,第一眼被马王堆的墓葬美学所震撼。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1号墓的庞大椁室和4
层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约用木材52立方米。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下置垫木和两层底板,再树4块壁板和4块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
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3号墓的椁室南边箱多一纵梁。套棺3层,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装饰,内棺则在加帛束之后满贴以绒圈锦为边饰的绣品。
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来,结构和 1、3号墓有所不同,椁内置2层棺。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有很多陶俑。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香囊和巾、袱外,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发现和发掘马王堆汉墓的过程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人们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
正当人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工作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终于消失了。就在这时,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这时,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周围的人不敢相信这是古时候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感到惊讶。
揭开椁板,人们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在淤泥的覆盖下,每件物品都如新的一样。
就在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提取文物的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又出现了,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漆器,打开盖子,在场的人都不由瞪大了眼睛。侯良回忆说,那天盖子揭开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北京来的王予予喊:“哎呀,这是2000多年的藕片啊!”这么一喊,大家都挤上来看这稀奇的事,他怕挤坏了,慢慢端到中间赶快去照相,就这么一端一放,漆器里就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马上送回来时,哎,没有了,变成一锅汤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最容易腐烂的东西保存如此完好,又是什么原因让神奇的景象转瞬即逝呢?这时的人们还来不及思索这些令人费解的谜团,琳琅满目的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取出墓坑,最后只剩下了墓主人的栖身之所。
开棺的过程再次出乎人们的意料,庞大的棺材竟然套装有4层,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遗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长达两米并且完好无损的巨幅帛画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庞大的4层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庄重的黑漆素棺,没有丝毫装饰;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纹路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者神仙,图案想象力丰富,线条粗犷,洋溢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底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1只凤和1个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这个棺材显得富丽堂皇;最里面的内棺,棺身涂满黑漆,外面用帛和绣锦装饰。
要见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须先揭开裹在外面的丝绸物品,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层衣物,有丝绸、麻织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几乎都全了。
墓主人终于露出了面容,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她不像一具古尸,皮肤仍旧是淡黄色的,按下去甚至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能够活动。女尸经过防腐处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医学院。注射防腐剂时,女尸的软组织随时鼓起,以后逐渐扩散,和新鲜尸体十分相似。
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