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作品命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17-12-20 23:47:53)
标签:
考试 |
分类: 教学 |
原标题:教考探究│韩建飞:高考文学作品命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 要】本文从选材、设题、拟题用语及答案拟写等方面质疑高考命题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选材标准、对命题者的要求、题量(或测试时间)、题型比重及评分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命题的建议。
【关键词】文学作品命题 存在问题 改进
每年语文开考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屏息以待,甫一结束,试题总有燃点引爆网络。今年的燃点是巩高峰的《一种美味》,一条闪着“诡异的光”的草鱼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和围观,成功地把高考的热点从作文转移到了文学作品阅读。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容回避,需要语文教育专家及语文教学工作者正面回答,否则不断放大的负面效应不仅会冲击语文考试的公信力,伤及语文教育本身,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兹事体大,不可轻忽。
阅读考查设计在笔者看来,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林壑幽深处流连,情深意溢处体味。于有疑处设理解,于模糊处设分析,于空白处设想象,于精微处设赏析,于疑难处设探究。2017年《考试大纲》关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探究的四个层级考核能力目标比以前更为具体。客观地说,今年各省市的命题大致体现了大纲要求,但是命题中存在的矛盾,不够规范、不够专业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须正视和改进。
一、命题存在的问题
1.选材的困境。考纲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科目,体现了对审美能力考查的重视。但同时增加了阅读量,在考试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选材就出现了两难境地,过难就会让大部分考生难有琢磨涵泳的时间而难得分,过易则无法测试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命题又不至于撞车,现在选文的潜标准往往是选择内容平易、技巧运用娴熟、一般作者的作品(或者著名作家的冷作品)。这带来的问题就是有的选文出现知识性错误而不自觉。比如,2015年北京卷《说起梅花》中有一处:“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这里的诗句出自陈锡嘏(字介眉)的《送汤西崖归西泠》一诗,从题目可知,是送人归杭州的。文中却说成是诗人自己“丢官弃印”“狂奔”至杭州。为文者不严谨,致有如此纰缪;审文者不严谨,致其堂而皇之登高考之堂。
有的内容粗疏,实在禁不起推敲,直接影响考生答题。比如浙江卷《一种美味》一文情节就颇为不合理:在以前的农村记忆里,有沟的地方就有鱼虾泥鳅(可能没有大鱼)之类鲜味,越是只靠田地养活的农家越有时间(农闲)机会去捕捉,他家不缺这样的人;草鱼被开膛破肚还能跳这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能在滚烫的锅里跳出来而没有掀翻锅盖为大家察觉(难道它是鱼精);全家盛鱼汤喝鱼汤时没有碰到鱼肉而居然没有怀疑,是穷傻了还是大家已经有了默契要把鱼肉喂猪吃?“诡异的光”可以理解为“他”的感觉,不必深究,而小说的内容情节不合常理的地方过多,倒是可以推敲一番的。这样蹩脚的鱼汤文,不,鸡汤文作为高考阅读选文,也就难怪舆论大哗了!有的选文过于平易,只好强制考查或偏重于技巧的考查,就会出现你不考我还明白,被你一考我反而糊涂以致难得分的荒诞现象,这样的荒诞剧一再在高考试场上演,就时常成为社会诟病的触点。
2.设题中的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现象。“过度阐释”和“强制阐释”是文本阐释学中的术语,笔者把它们假借过来用以指命题者罔顾文本语境、主观臆断的两种现象。“过度阐释”是指在需要阐释的地方设题,但是所拟选项或所拟答案过度引申或拔高,这种现象较多。比如,全国Ⅰ卷中第4题D项:“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个“正确”的选项对文本的阐释就很牵强。本篇小说的主题还是比较显豁的,那就是困境中人的无私救助,反映人性的美好;从送瓜人蒙古族的身份来看,还反映了生死相助的民族情谊。而“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则显得目的性很强,不符合小说情节内容的意思表达。
又如全国Ⅱ卷第4题C项:“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浮光掠影”比喻的是印象不深刻;而依据上下文语境这里讥刺的是“时髦的学者”形式上眼界开阔,观察深远,事实上还是受“无形中的窗子”限制的。又如浙江卷第13题,问的是小说结尾的好处,答案第2点却说:“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本身是一种技巧、一种风格,怎么能说是“好处”呢?况且“魔幻”往往对应特定的场域,有一定的背景,本文疑漏颇多的情节岂能用“魔幻”一词来搪塞!
“强制阐释”是指在不需要阐释的地方设题,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这种现象较少。还是来说说浙江卷。第10题要求理解文中“陌生的光”和“陌生的气息”这两个短语。陌生就是陌生,它们都用来表达一个“六岁”孩子朦胧而不熟悉的感受,没有什么疑问的。答案却是:“(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 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理解本是来为了深入了解人物的心理,而这样的解读却产生了一个“隔离”的效果,这并不是文中“他”所感受到的,而是命题者感受到的。这不合理。同样,第11题的答案(3):“‘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黑糊糊的夜空”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就不允许人家发一下呆(“出神”)?这让人想起网上流行的一则笑话。鲁迅:“晚安!”语文老师:“晚”点明了当时的时间是晚上,暗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然而在黑暗的夜晚却“安”,体现了旧社会人民的麻木。这虽然有点夸张,却是当下文学教学误入强制阐释歧途的形象表现。
再如北京卷第24题,原本是由阅读到微写作的过渡题,读写连贯,一气呵成的设想很好,只是本题纯属拓展,与选文理解并未有多大关联,更为严重的是选文是散文,而题下四个选项说的是小说。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一般是环境烘托人物,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的;而散文中的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甚至人物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与人物共同表达主题。此题出得有点尴尬。
3.命题用语不规范,考查内容达不到考查目的。高考是牵扯全社会神经的权威性考试,语文高考本身又是考查考生规范性用语的考试,命题用语不规范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然而这一问题却屡屡出现。比如全国Ⅰ卷和Ⅱ卷中的第4题题干中都有“鉴赏”一词,“鉴赏”是什么意思呢?鉴别和欣赏。而该题下面四个选项哪里有“欣赏”的意思?只有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在这一点上,还是天津卷来得实在,用“理解与分析”来概括。鉴赏题没有鉴赏的成分,表面看起来,是命题用语不够规范,实质上是命制的考查内容无法达到考查的目的。探究题类也一样。比如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答案是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和情感等方面考虑的,这也是解读的一般套路。有了套路,就很难体现“探究”的意思。什么是“探究”?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或探寻追究,而不是按套路答题。类似套路答题的段子不时流行于网络,比如问:为什么高考之前会下雨?答:①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③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④揭露了凄惨的社会环境;⑤为端午的投江埋伏笔;⑥与即将到来的美好假期形成鲜明对比。如此种种,拟题拟答案是方便了,但还是探究题吗?还有一点探究的意思吗?没有,只剩一地鸡毛。这也是命题为大众戏谑、嘲讽的地方。
再如,天津卷第19题(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这道题被有的专家称之为合乎《考试大纲》“探究”的内容,既体现人文性又彰显考生独特个性的好题。其实不然。此题紧承第(1)小题总结出的“精神气质”而来,选择其中一种结合生活经验来谈即可。此中有对文本的探究吗?没有;能体现独特个性吗?不能。仅是“谈谈体会”而已,更像是一道对思想品质进行测试的题目。
4.所拟答案限定太死或考虑不够周到。(1)答案不准确。比如全国Ⅰ卷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为: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这三点都出了问题。①中的“他”应为“他们”,文末提到了“谁也听不懂蒙语”。第②点提到的“戛然而止”一词也并不确切。本篇小说着力描述的是情境,而非以情节见长,而结尾也说了“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就很难说是“戛然而止”。由此第③点“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也就很难成立,恐怕这“想象回味”的空间只是给命题者留下了。
再如北京卷第21题,问的是根河的特点,答案中第④点却提到了作用: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特点”是就自身而言的,不涉及对象。同样的问题在江苏卷第13题中也出现,问的是“生活状态”,“状态”是指表现出来的形态,答案中提及的“热爱生活”一语,则是个人性情的表现,换成“富有生气”也许会好一点。
(2)答案太过封闭,开放度不够。比如天津卷第17题:“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按理说,此题涉及文章的选材问题,从提问来看,有探究之意,答案应是开放的,可以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而提供的答案却是封闭的,只提合乎题旨及理由,堵塞了其他的可能。这应该是日常教学中认同式思维在命题中的投射。
二、命题改进建议
1.选文要有严格的标准。尽可能选择语言比较成熟、构思比较严谨的文本,名家名作不需回避,不要怕选文撞车,怕的是出不了好题。普通作者的作品也可选用,关键是能禁得起推敲。不能只挑那些内容浅显、技巧性强仅适合于命题的作品,甚至有错漏的篇什。
2.对命题者要进行严格挑选和培训。命题者要吃透《考试大纲》的精神,使试题的命制与考纲要求的考核目标高度契合。比如探究题,一般能够做到“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是在形象、情节和主旨方面,而在表达技巧、语言方面设探究题就不甚恰当,设分析理解和赏析题即可。命题者设题时既要入乎其内,考虑到考生文学阅读的实际水平,与之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又要出乎其外,考虑到他们的能力差异,能够分层次设题,而不是着力体现命题者自己的个性。命题用语(包括题目和答案)要谨慎推敲,答案拟写要规范。对封闭性的题目,要做到准确、完整;对开放性的命题,不要收得太紧。
3.文学作品考查需要“涵泳工夫”。以往全国卷现代文阅读考查是“文学类”和“实用类”二选一,今年则列为必考。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形成更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熏陶,在考查中很难得高分,影响了考生的选择与教学的选择。把两类文本都列入必考,有纠偏的目的。但目的能否达到呢?我看很难。“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陆象山语录》),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涵泳工夫”,这在时间有限的考场内,可能吗?不可能!何况在增加了阅读量的情况下。这样,也就难怪命题者只选那些一看就明白的文本来考查,答案只是按套路来,实际上这已经背离了文学作品考查的目的。因此考查文学作品的时候,延长考试时间或减少题量是必需的,只讲速度考不出真正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4.题型的比重要权衡。探究题是真正能考查出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而探究题的比重显然不够大,最多的赋分是6分。而加大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究题的考查权重,对评卷来说是一个考验,这不仅需要对评卷者的自身素养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充分的预设,在评卷中还需对不能确定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样才能使考查选拔更加合乎文学的本质,也能引导文学教学真正走向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进行真正的阅读和体验。
5.改变评分策略。与加大探究题权重配套的是改变评分策略。现在的情况是语文在考前突击两三个月也能得高分(相对而言),这就是答题套路、熟能生巧衍生的怪现象。改变评分策略就是不讲套路、不求点的全面只求点的深刻,只要是合乎文本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见解就能得满分,这会使这类考生的语文总得分大大提升,也能相对提升学科的公平性。其他学科都能得满分,为什么学习用时比其他学科不少的语文考查就不能出现满分,这不合理也不公平。再说,按点得分、按套路得分、按标准答案得分也选拔不出思想卓异、个性独特的人才,而必然会选出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庸才。
文学作品阅读题是除作文之外的一个赋分大类,命题的好坏事关千百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牵动全社会的神经。对大众的非议既没有必要随之起舞,也不能不闻不问,而要加以甄别,排除无谓的干扰,吸取有益的建议,使我们的考查更为科学、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