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接力推荐阅读《丧钟为谁而鸣》 (英)约翰·多恩

(2012-03-29 08:45:17)
标签:

我们班

分类: 转贴

        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感动接力推荐阅读《丧钟为谁而鸣》 <wbr>(英)约翰·多恩
                        作者:(英)约翰·多恩|译者:林和生
   约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英国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1620~1631)。他之闻名于世,不仅因其世俗诗作,更因其宗教文字,包括宗教散文、论文,尤其布道词,典型者如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 (即本书),其中“丧钟为谁而鸣”一句,肉身成言,影响深远,为历史所铭记。
   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其人其文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信仰之内,他是追随耶稣的圣徒;信仰之外,他是文学和文化的大师。
    1623年,多恩罹染瘟疫,凶多吉少。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凭藉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及“爱人如己”的诫命,他不仅没被恐惧击垮,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即本书),留给世界一份辉煌的信仰见证与文学遗产,从中我们能读出他与瘟疫的相持、较量、战胜,其间血肉模糊、惊心动魄、峰回路转:“藉着附近教堂的钟声,我每天在他人葬礼上为自己悼亡”;“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你已死”;最黑暗的时刻,他挥笔写下那条不朽的感念: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中译本序        
                                           
    约翰·多恩这本书,原名《紧急时刻的祷告》,翻开第17章,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话: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紧急时刻的祷告》诞生于1623年,其时伦敦瘟疫大爆发,无数人死于非命,多恩本人也不幸染病,走到死亡边缘(参见本书导言);在肉身即将万劫不复的紧急时刻,他以信仰为最后依凭,内心涌出热诚的祷告,包括上述“丧钟为谁而鸣”的不朽感念。
    多恩这段感念被后人无数次引述,而当下的引述,起因于眼下我们自己的“紧急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然爆发,震撼世界,也让我所在的这座现代大都市在惊天动地的摇撼中经历了彻骨的恐惧,与死神擦肩而过。迄今近十万罹难者和失踪者,数十万伤员,数千万受灾人群,无数可歌可泣的伤痛和悲恸,那些朴实的山里人!尤其那些无辜的山里孩子!……
    所有一切让我不得不问:为什么一定是他们?!为什么就不可能是我?!他们代我赴死,正如多恩所说,他们的死也是我的死;另一方面,如果我此刻还活着,那是他们用死的代价换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死也意味着我的生:正因为他们代我赴死,所以我得以逃生。这是双重意义的“向死而生”:不仅是个体一己的哲学,也是同体大悲之爱;不仅意味着感恩,也意味着责任。
    两千年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勉力维系着“未知生焉知死”的乐感文化,因为恐惧死亡而逃避责任,更不知感恩;尤其三十年来,物质与欲望持续高速增长,信仰的真空也日益暴露;5·12死难者让我们猛醒!——我们和死难者始终是一个血肉模糊、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此而言,他们的死难绝不仅仅是无可弥补的沉痛与憾恨,而同时告白了我们生者的责任。这责任既意味着我们对他们的欠负,也意味着我们与他们的分担和分享——恐惧与死亡砥砺了信仰;这是个体意义上的崇高,也是民族和人性的未来;所有这一切将超越肉体的局限,在灵魂的意义上接受一次终极的裁定。
    钟声为死难者鸣响,也为我们!
    在钟声中,我们向死而生!
                                                                                林和生
                                                                              2008年6月8日
                                                                               成都百花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根针
后一篇:我班一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